|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外媒看大田 > 
【三明日报】守住大田营造的记忆
2020-07-17 08:48:46   来源:三明日报2020年07月17日   责任编辑:   编辑:戴晓灿

  

 

印象建筑社在修缮老房子

 

金牌工匠郑祥燮在指导女学徒加工木料

 
印象建筑社的工匠班组参加全省手工艺技能大赛

  

黄行涛给侄儿黄晨阳介绍木雕构件

 

 

守住大田营造的记忆

●本报大田记者站 林生钟 实习生 刘晓妹 陈怡楠/文 范可杰/图

大田县被誉为“千堡之城”,有众多的古堡、古桥、古祠堂、古庙宇等古代建筑,芳联堡、安良堡、琵琶堡等土堡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是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结晶。

“保护和修缮古建筑,首先要了解建筑的历史文化,让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传承下去,需要有一批技艺精湛的本土工匠。”7月15日,大田县建筑业协会会长兼“印象建筑社”发起人黄行涛说,他集中了一批木匠、瓦匠、石匠等建筑爱好者,为保护当地古建筑和切磋技艺牵线搭桥。

印象建筑社

“印象建筑社”的取名,源于大田县工业工会委员会1954年组建的“木器建筑生产合作社”。建筑社位于大田县城建山路的小区,一间大平房,约500平方米,开设老旧建筑艺术品展示厅,平时作交流场所。黄行涛介绍:“这是一个传统建筑爱好者的部落。”

2017年,黄行涛把自己公司崩塌的旧仓库清理出来,运走了整整25车的垃圾,改造成平房,开辟出这个古建筑园地。

平房内的地上堆满了木料,几个年轻人托举着旧板材正在安装一座门框。黄行涛说:“这是一位收藏爱好者在受火灾后的废墟里买回来的,每公斤6元。”

这位收藏爱好者叫柳诗炜,他喜爱收集盆景和奇石,没做过工匠,却长期收集城市拆迁中被丢弃的木构建。黄行涛修建“印象建筑社”时,柳诗炜和爱好摄影的发起人高启建认识,三个“臭皮匠”就凑到了一起。

“后来我干脆把所有的花草和盆景都搬过来,全部无偿捐献。”柳诗炜说。

展厅玻璃展柜里,20世纪60年代留下来的账本、老职工参加比赛得奖的水壶、卯榫和手工木艺作品等许多老物件,分门别类井井有条。长短和大小不一的锯子、刨刀、墨斗等老旧建筑工具挂满了墙壁。

展厅外的院子,粉荷长在旧油漆桶里,古香古色的木桌椅挨着石磨和废弃的搅拌机,桌面上绿藤舒展,一群人端着一只垂花柱在热烈讨论。

“现在古建筑越来越少,这个不起眼的手工艺品,有200多年的历史。”黄行涛希望建筑社把它保存好,作为工匠们参与老房子修缮时可以临摹的标本。

建筑情怀

老建筑社,传承古老的营造法式技艺,经历过地方国营建筑工程处、大田县建筑工程公司、福建省益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海颐建筑有限公司等多次变更。

黄行涛一家几代人都与建筑业结缘,祖父黄平足是老建筑社创社成员之一,父亲黄水增当过建筑工程公司的经理,他自己也在公司里做过学徒。因为感情特殊,企业在2005年改制时,他不惜重金竞标,接过了接力棒,带着老企业的技术骨干继续创新发展。

“我祖父在1958年承建大田县瓷厂时,用4支点24米跨度的木屋结构施工技术,改变车间空间跨度受木材长度的限制。”说起先辈的辉煌往事,黄行涛脸上挂满自豪,“我父亲做事情一步一个脚印,不仅学会了建筑设计,还能独立组织施工,包括大田一中科学楼建设和明代镇东桥修复等重大施工项目,并取得建筑工程师职称。”

黄行涛的母亲也是建筑社一员,过去组成了“妇女班”,先后建造了县政府后楼、邮电宿舍楼等工程,干起活来巾帼不让须眉。

在三个兄弟中,黄行涛排行最小,他17岁开始跟母亲学做油漆工,1994年实习期间独立施工大田县总工会大楼,是当时建筑行业里最年轻的施工员。

黄行涛的大哥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硕士毕业,后任厦门工业设计院总工程师。二哥攻读三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大田县建筑设计院。

受家庭文化熏陶,黄行涛的儿子黄晨宇2018年就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侄儿黄晨阳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就读期间,参加了2017年清华大学第23届结构设计大赛,获得新生组一等奖。

“随着城乡建设日新月异,有许多传统已经消失,我除了内心的建筑情结外,想给大田留些珍贵记忆。”黄行涛和家人用行动在守护情怀。

名匠加盟

近几年来,文物保护得到重视,许多地方纷纷翻建祖祠和老房子,就连新建的廊桥都要木雕装饰。人们开始讲艺术品位,追求视觉美感和文化内涵。

黄行涛也在关注老建筑的保护和修缮问题,他寻找本地工匠,希望修建不走样。

“给修建单位和承建人牵线搭桥,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黄行涛说。

郑祥爕是首届大田县“十佳金牌工匠”,擅长做传统建筑木雕,在当地小有名气,县政府在闽中戏曲文化园给他建了“名匠工作室”。 黄行涛主动联系郑祥爕,邀他加入建筑社,并帮他解决了个人职工养老保险问题。

黄行涛还给郑祥爕在大厅里整理了一个木工房,专门给木匠们休息和交流之用。

今年初,郑祥燮又把陈高增和工匠班组里的其他成员带进建筑社。大学毕业生陈高增不仅对建筑木雕情有独钟,而且擅长书法和篆刻,作品在省内外获奖。他和郑祥爕等人组成工匠班组,一起参加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全省手工艺技能大赛,一起到省内各地传统古村落承揽工程维修老建筑。

黄行涛把他们集中在一起,发挥出各自的专业特长,以团队协作来承接工程,修缮古堡、古宅。建筑社的实力和名气也因此大增。德化县传统古村落上涌镇,需要维修一批老房子,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在网上看到了印象建筑社发布的信息,就直接联系郑祥燮等人。

厦门和泉州等地的志同道合者,也来参观交流。“匠人精神让五湖四海的人们聚到了一块。”黄行涛说,“我们都乐在其中。”

建筑社里的成员,有学生、有女学徒,一位拉板车的老职工也经常来这里逛逛,义务帮助扫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