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天气越来越炎热,大田县济阳乡“灵动济阳”景区也掀起了新一轮的乡村旅游热。 6日,周六,55岁的涂丽莲一大早就忙碌起来。七八条黄瓜、五六斤豆角、二三个南瓜……这是她刚刚采摘的“战利品”。“上午9点的时候,游客就多起来了,我得赶在这个点,把东西摆到摊位上。”涂丽莲的家就住在济阳乡济中村凤阳堡不远处,这几年,乡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每一天家乡都发生着变化,而她的生活也悄然发生改变。 自宋代治平年间济阳先祖肇基以来,济中村历经千年繁荣沧桑,至今仍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古堡、古寨、古街、古桥、古宫庙祠堂和古民居群,但这一切都“深藏闺中人未识”。 为了让千年的古村落重焕光芒,大田县重点修缮凤阳堡,提升改造岱山堂,在守护乡土气息的前提下,立足特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在济阳乡着力打造以“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村,建设美丽乡村、旅游特色村”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品牌——“灵动济阳”。 显山露水,留住乡愁。乡里精巧谋篇布局,匠心打造岱山和紫云山公园,通过修建漫步道,把如珍珠般散落在景区的古韵新景串联在一起,让游客感受不一样的济阳美景。 如今,“灵动济阳”获评3A级旅游景区。“家乡变美了,而我们的日子也更甜蜜了。”涂丽莲说,她是景区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景区建设的参与者。 刚开始发展旅游的时候,许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里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涉及涂丽莲的自留地。让还是不让?涂丽莲仔细思量:“我是个地道的农民,没有本事,但乡里旅游发展需要,我们应该本分地去支持。”涂丽莲说,自己的孩子在外打工,家里也不缺那一点地,哪里需要哪里先用。 旅游业发展起来了,来村里观光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一些村民把地瓜、笋干、豆干等摆到景区的路口。“我不习惯于买卖,总感觉不太好意思。”涂丽莲说,刚开始时,她还没有做生意的意识,有一回,她在路边一块地上挖地瓜,有女游客看到个头饱满、色泽鲜艳的地瓜后,直接跑到地里捡拾了几个,然后在她的怀里塞了10元钱。 原来,这些平常本地农民并不看好的地瓜、豆干、辣椒,在城里人看来却是好东西啊。涂丽莲慢慢地也学着别人,“厚着脸皮”,摆起了摊点,做起了小生意。 周末是乡村游的“黄金时间”,这也让涂丽莲的生活规律发生了变化。“当个称职的农民,要记得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要知道什么时候该种瓜、该点豆。”涂丽莲说,如今不一样了,周末两天成为她最忙碌的时候。 周一到周五,涂丽莲和丈夫忙着地里的活,种有水稻留着自己吃,还有地瓜、南瓜、黄瓜、辣椒、豆角、玉米、西红柿、土豆、茄子……她的菜园子简直就是个“植物园”。“我们种的品种多,但量不多,主要是应旅客的需要。” 顺应大自然,这是农民种地最基本的规则。涂丽莲不种反季节果蔬,以施农家肥为主,不打农药,有些果蔬被虫子啃了咬了,她也不心疼,直接丢了。“我是个农民,就要有农民的样子。”涂丽莲骄傲地说,一些外地的导游,慢慢地认识了她,并向游客推荐她的农产品,“我们的东西可畅销了,有些东西还要订购呢。” 去年,乡里围绕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全域旅游方向,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优化旅游配套服务,加快乡村旅游项目提档升级。为了规范村民经营农副产品,乡里在景区规划了一些摊点,还时常宣传环境、法律等知识,提升了村民的文明服务意识。 当家门口遇上了乡村旅游,改变的不仅是美丽的风景,带来的也不只是经济发展和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更是一天一天地改变了村民原本习以为常的生存法则。涂丽莲说:“在外打工的儿子,也准备回乡创业了,期待‘灵动济阳’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