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外媒看大田 > 
《三明日报》“山上油库”重生记
2019-08-23 10:01:14 吴联参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   编辑:严梦兰


●本报大田记者站 吴联参 实习生 刘 晋 连小慧


立秋时节,大田县华兴镇昆山村3200多亩油茶树果满枝头,村民们正乘着晴好天气为油茶林锄草、整畦,等待着油茶飘香的日子到来。


村党支部书记程作谦告诉记者,去年村里合作社山茶油大丰收,卖出每公斤160元的好价钱,产值600万元,带动村里17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近年来,昆山村发挥千亩老油茶的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按照“建基地、育龙头、兴品牌”的思路,全产业开启“山上油库”的振兴之路,让昆山油茶重焕新的生机和活力。


百年油茶,在沧桑变迁中沉寂

昆山村山多田少,山林面积达1.5万多亩。清溪幽谷,山环水抱,林木葱茏,生态优越,是省级生态村。特有的小气候,不仅秀美了昆山,还造就了昆山小果山茶树,这是一个取之不绝的天然“油库”。


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昆山村就有成片油茶林,民国时期已达上千亩。至今,村里还有近600多亩百年以上老茶树。


上世纪80年代,村民改造油茶林,全村油茶种植面积2000多亩,被设为省级种源基地,成了远近闻名的“油茶名村”。


“过去,走亲访友手里都要拎一点山茶油,昆山油茶的香气是其他地方没有的。”说起油茶,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还带着这样的自豪感。


程作谦说,当年由于榨油难、劳动力大、出油率低,油茶并没有给昆山人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再后来,大批青壮年外出创业、打工,油茶树无人看管,渐渐荒废。


几经沉浮,昆山油茶产业一度陷入沉寂。


“山上油库”,在乡村振兴中重生

昆山人守着“油库”却没油可吃,这是2018年程作谦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最烦心的事儿。


如何重振百年油茶实现惠农富民?


2008年,昆山村成立省级油茶专业合作社,下辖4家传统油茶加工坊,拥有社员385户,并注册了“老早兴”油茶品牌商标。但油茶产业依然做不起来。


经过深入调研,程作谦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油茶增产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基础。油茶林生长慢、产量低一直制约村里油茶产业做大。村里率先栽培有机油茶,引进油茶良种,推广应用油茶胚芽嫁接等技术,加大种苗质量监管力度,同时加大投入,新增油茶林、改造低产林,对老油茶林实施林地清理、复垦等,产量实现翻番。


第二步,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为了更好地发展昆山的油茶,昆山村聘请了厦门清华海峡研究院的专业团队,对油茶产业进行整体规划,重点打造昆山油茶“生技高净值产品+沉浸式农旅”科教基地,进军大健康产业,研发更多样化的山茶油品种和产品,逐步生产出涵盖精制山茶油、药品、化妆品、精油等多个品种的产品体系。


第三步,农旅相生,卖好油还要卖好“游”。程作谦开始搜罗村里传统木榨油的老家什、请来老油工,着手将村里上世纪70年代的老戏曲馆打造成油茶博览馆,让游客体验山茶油手工生产技艺。同时,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房前屋后种上了格桑花,提升村居“颜值”;发起“乡情回归”文旅众筹,构建油茶山游步道、民宿木屋,重开老油坊,建成油茶主题公园、油茶体验教室、农耕生活天地、亲水平台等。

“现在整个村油茶种植面积达3200多亩,最高年产量5万公斤,产值几百万元,成为昆山村最大的经济来源。”程作谦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