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外媒看大田 > 
深化林业改革 促进乡村振兴
2018-11-05 10:52:29   来源:11月5日《三明日报》第A4版   责任编辑:颜全飚   编辑:陈颖昕

第十三届林博会开幕盛况(周志鸿摄)

  我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   (林旭煌 摄)

  我市正努力培育壮大石墨(烯)、稀土新能源材料、氟新材料、生物医药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魏兴谷 摄)

  我市加快培育三钢千亿企业集团“金娃娃”。 (郑玉林 摄)


    

  金秋时节,稻浪飘香喜丰收。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之际,我们迎来了第十四届林博会。本届林博会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公众参与”模式,围绕“深化林业改革促进乡村振兴”主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展示改革开放40周年来三明取得的林业改革成果,展示展销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林业改革新风貌和绿色生态林产品,努力办成特色鲜明、节俭高效、成果丰硕的海峡两岸林业盛会。
  

点绿成金 三明林改再出发


  放眼望去,沙县高桥镇新桥村“炭窠岭”300多亩的山林,郁郁葱葱。“这片是6年龄的山林,长势特别好,山林‘绿’起来了,我们林农心里也乐开了花。”村支书洪英松介绍,村里共有林地面积9815亩,林改前是名副其实的“靠山吃山”,但收益有限。实施新一轮林改后,该村成为了沙县林改“四共一体”林业合作经营模式和“福林贷”首个试点村,林农们尝到了甜头。
  “三明林改”是我市一张亮丽的名片,作为中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三明通过林改让生态得绿、林农得利、农村得稳。
  从1980年探索成立林业股东会,实行“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让广大林农开天辟地从改革中得到分红,到2003年率先在全国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行“分山到户、均林到人”改革,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再到2014年探索林业金融改革,把金融的活水引进林业,实现了“林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我市已实现林改的三次飞跃。如今,我市林改进入了第四个阶段——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途径。
  “党的十九大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新党章,为新时代深化林改明确了方向,今后我市将在4个方面探索创新。”市林业局局长刘小彦将此次创新概括为“流、金、岁、业”。
  “流”即创新林权流转机制。我市正继续推行林业的规模经营,探索大户经营、公司经营、国有林场与村集体合作经营、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股东会经营、委托经营管理,而这些都需要加快林权流转。如何创新?刘小彦举例,可通过建立林业“区块链”系统,实现林农或林企之间建立信任、获取权益,实现安全快速的“点对点”交易流转。在他看来,何时能够做到让林子交易像购物一样方便,林业改革则到了非常成功的时候。
  “金”是创新林业金融。积极创新“福林贷”“林权按揭”“支贷宝”等金融产品,探索林业“投保贷”一体化,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让更多的资金资本进山入林,实现共享共富。
  “岁”则是落实政府年度森林保护责任目标,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通过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专业化管护、乡镇林业站“一带三”管理等改革,进一步解决“林子如何管”的难题。
  “业”便是创新林业产业发展机制。推进林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改革一产,重在抓近自然经营、杉木大径材和珍贵树种培育,提升森林质量;改造二产,重在拉长延伸林业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千亿林产加工产业集群;改革三产,重在发展森林康养、森林旅游、森林文化等产业,进一步深化林业产业内涵。
  如今三明林改再出发,创新的大旗在三明各地广袤的山林间尽情挥舞,可以预见的是它将带来林改红利的进一步释放。
  

振兴乡村 建设美丽家园


  走进建宁县溪源乡上坪村,大夫第、古香园、司马第、得水园等26处古迹散落在绿水青山中,这些古朴的建筑、千年传承下来的孝德文化,吸引了大批游人前来度假。“环境变美了,来村里旅游观光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我们的口袋也跟着鼓起来。”村民杨胜辉感触颇深。自从上坪村启动实施“上坪古村再生计划”,改造了古村废旧仓库、烤烟房、猪圈、牛栏,引入新型零售、旅游业态,古村落迎来了发展新契机。
  今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首推之年,我市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进一步强化产业带动、着力改善环境、夯实基层基础,在振兴乡村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特色产业促振兴。我市依托绿水青山,推进特色现代农业进程,持续培育形成了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精致园艺、生态养殖、现代烟草等特色产业,特色现代农业产值现已突破1000亿元。传统农业逐步“脱胎换骨”。三明现代农业科技园升格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建宁成为“中国稻种基地”,永安林业、青山纸业等上市公司,净资产由上市前的29亿元增加到78亿元。同时,加快三明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区、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和尤溪、沙县省级农民创业园等“一区三园”建设,全力推动稻种、林业、养殖、园艺、烟草等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力争到2020年,五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增加值达到320亿元。
  项目带动抓振兴。我市重点实施建宁中国稻种基地建设等283项投资73.51亿元的农业重点项目,聚焦农田水利、农业产业、农村民生等领域,加大农业项目策划与招商,以项目实施推动乡村振兴。一批上规模、升档次的重点项目脱颖而出,泰宁省级现代种业产业园、沙县中梁集团福建肉兔产业园等58个农业赶超项目,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军”力量。全市283个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干”项目。同时,我市打响“食尚三明”农特产品公共品牌,发展智慧农业,探索发展分享农业、众筹农业、定制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模式,让乡村振兴道路呈现亮彩。
  优良生态助振兴。我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共有38个省级、10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目前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688万人次,营业收入达6.7亿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让文明乡风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我市加快“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今年全市开展125个村庄环境整治,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梯次推动乡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将特色产业、生态资源与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大田高山茶融合产业,带动了屏山、吴山、济阳等多个乡镇走上乡村振兴“齐头并进”之路,有效对接闽南市场,初步闯出了一条乡村旅游人气引进来、地方特色农产品等乡村服务卖出去的发展路子。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三明乡村振兴事业,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三明”谱写新的篇章。
  

新三明奋进 坚持高质量发展


  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自10月1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工作督查暨“五个一批”项目攻坚冲刺100天动员视频会以来,全市列入“五个一批”项目攻坚冲刺100天行动的426个项目,已有95个项目实现转化,为奋进的三明再添新活力。
  今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1-9月,全市GDP增长7.3%。在经济增长稳中有升的同时,工业运行态势向好,尤其是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4%、14.1%。九成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实现盈利,实现利润141. 1亿元,增长35%,其中三钢实现利润81.39亿元,增长67.25%。
  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把“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贯穿和贯彻到赶超的全过程,到2020年完成省上分解下达的赶超任务,努力把三明建设成为绿色发展的先行区、产业转型的集聚地、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区域协同的桥头堡、宜居宜业的生态城。
  把机制活作为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制度保障,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在改革攻坚中增强发展活力动力。近年来,我市加强探索创新,医改成为全国样板,林改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特色改革亮点频现,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巡查制度、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等重点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今年,我市创新开展“六最”营商环境对标活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落实赶超任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同时,积极扩大开放,参与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融入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承接自贸区外溢效应,争当区域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把产业优作为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主攻方向,深化项目攻坚。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对10家重点培育的百亿龙头企业、5个千亿产业集群,制定出合百亿龙头企业、千亿产业集群培育方案和培育壮大百亿龙头企业八条扶持措施;加快实施105个投资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目前三化转型氟化工项目全面启动、三元正极材料等一批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推动三次产业扩量提质为方向,实施新一轮技改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发展四个行动计划,全市冶金及压延等四大传统产业实现产值1837亿元、比增18.1%,石墨(烯)、稀土新能源材料、氟新材料、生物医药等4个新兴产业实现产值580亿元、比增19%。奋力冲刺100天,打好项目攻坚战。截止9月底,全市列入省级“五个一批”项目4080个、总投资7550.3亿元,新增项目3053个,其中新增产业项目2438个,占新增项目总数的79.9%,新增开工项目和增资项目735个、116个,新增项目数均居全省第一。
  把百姓富作为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落脚点,不断在补齐民生短板中增进人民福祉。在全面完成年度28件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同时,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补好补实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重点聚焦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第一时间将17种国家谈判抗癌药品纳入医保目录,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个人自付300元封顶,其余由医疗扶贫基金补助、医保基金兜底。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年内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可全部脱贫。
  把生态美作为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内在要求,充分展示绿色发展新优势。污染防治取得实效,市区空气质量达标率全省第一,还有6个县级城市空气质量位居全省前十。立足三明的比较优势,在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资源往产业走等方面加强项目策划,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最普惠的民生产品、群众的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