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乐善向孙媳妇廖利珍介绍手工绘本。


绘本
●郑宗栖 林生钟 文/图 岁月,一定会给人留下印记,不论是艰辛,或是伤感与快乐。抚今思昔,只叹时光流逝太快。谈起70年前的事,大田县广平镇广平村93岁的林乐善老人显得从容淡淀,言语舒缓。是的,那些事已经久远,一生坚守,只为匠心。 他是职业画工,农闲时专门给房子的墙壁、屋顶、燕尾作彩绘。“大公在本地可出名了,邻县邻乡都请去画画,许多祠堂的‘龙头’就是他画的。”林乐善的孙媳妇廖利珍介绍。现在年纪大了,老人不再爬屋顶、上脚手架作画,但慕名而来的人仍然络绎不绝,请他去做顾问当指导。 历练10年才出师 广平是块富庶之地,是元代学者、中华孝典《二十四孝》编撰者郭居敬故里,民风淳朴,注重文化,在悠悠岁月里,留下了绍恢堡、光裕堡等一批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的建筑瑰宝。 “早年,我们这地方建房子很讲究,都是土木结构,少不了雕梁画栋。”林乐善说,传统的木建筑中,屋顶用瓦片堆叠起高高翘起的燕尾,外表也是用白色灰泥粉刷黏合加固,为了追求美的享受,就用彩绘来修饰,赋予了建筑强烈的艺术视觉,大大提升了美感。 林乐善16岁当学徒,历练了10年后才出师,成为独当一面的画工。“学画可不是件简单的事,要画得像,画得受大家喜欢,是要下苦功夫的。”林乐善说,幼年时生父过世,母亲改嫁,他跟随继父外出做工,学会了这门手艺。 继父的师傅有绘画底本传给他,纸张泛黄,甚至有些破旧,据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绘本为工笔白描,画有人物故事和各种动物。做学徒时,林乐善自己也绘制了几本,看到各地的老房子墙壁和屋顶上有没见过的图案,在工余细心地临摹下来。他的画作惟妙惟肖,注重线条的形式美、抽象美,变化丰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动物肌肉和骨骼的结构清楚,细微之处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几本画稿,伴随着林乐善走南闯北大半辈子,他珍爱有加,像藏宝贝似的,用防水布和塑料袋里三层外三层包裹起来。“平时,我总喜欢打开看看,想想以前的事,感觉很满足。”林乐善说。
学艺是个慢过程 “一般情况下,宫庙大厅墙壁画龙虎,祖房画龙凤吉祥物,百姓居家房屋燕尾的装饰多以花卉为主。”林乐善说,画什么?该怎么画?这些都是有讲究的,同行间形成一系列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宫庙的画作多由稳重的传统图案组成,色彩凝重,气氛庄严肃穆。而百姓居家的画作气氛活跃,除了虫鸟花草、变化的四季等,还有取材于《三国演义》《西厢记》等宣扬忠孝节义的故事场景,仿佛一幅幅连环画,可欣赏体味,寓教于乐,教化意义深远。故事情节的人物画、文人情趣的水墨山水、绚烂多姿的花鸟画和田园趣味的花果鱼虫等意境十足的画作内容,都成为了林乐善的“笔墨功夫”。这些画作,并不是对着绘本依葫芦画瓢,而是画匠根据场所、功能的不同,进行再次创新创意,去繁从简,取其精华。 在墙壁或屋顶上作画,是件辛苦的体力活。“这一切需要炼好基本功,特别是要学会站好马步,需要手脚稳重,还要有体力的支撑。”林乐善说,这与在桌案上作画是不一样的,绘画的材料与方式都有所不同,不可能一蹴而就,学艺是个下苦功的慢过程。
作画颜料自己配 林乐善26岁学艺出师之后,自己也带了3个徒弟,其中一个是他的儿子。徒弟们把准备彩绘的墙壁和屋顶,先刷平整。林乐善则负责筹划好整个工程的彩绘方案,根据绘画地点不同,设计好图案内容。作画时,林乐善站在脚手架或屋顶上,先用毛笔勾勒画图打草稿,然后再用画笔蘸上颜料填充色彩,遇到大面积的墙壁需要涂上同一种颜色做衬底时,就用大把的平刷来刷漆,彩色金黄朱红,富丽堂皇。 作画的颜料也是林乐善自己配制的,颗粒状的水胶,加水放到盆子里煮化,再加入色素,搅拌均匀完全融合后,便可用来绘画。不同的颜色要调煮多盆的胶水,摆满了脚手架。当天没有用完,第二天无法继续使用。为了不致浪费,调颜料和煮胶水得花费不少时间,不多不少,够用一天为宜。一座不大的宫庙,彩绘做下来整个工序用时需要两个多月,如果天气好,绘画只要耗时8天。 林乐善回忆,在他20岁左右,绘画工钱每天大约2元至3元,也有的给大米抵工资,一天半斗米,折合4公斤。他说,小时候读书“念到小学八册”,是这门手艺让他养育了4男3女一家人。后来,因为历史的原因,林乐善绘画生涯中断。 如今,农村建木头新房已越来越少,除了个别祖房翻新和维护外,这门绘画手艺没有市场需求,辛辛苦苦学了和做了一辈子的手艺,眼看就要失传。林乐善的儿子几年前不得不放弃手艺,到城里去种花卖,另外的两个徒弟或因年纪大了放下手艺,改行做其他的。 是否感觉心痛惋惜?老人笑道,人老了,不想这些了。可是,一旁的孙媳妇廖利珍却抢过话说:“只要有人请他去看画作画,他又像个小伙子一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