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外媒看大田
老物件的时光见证
2018-08-08 10:24:45 郑宗栖 来源:8月8日《三明日报》第B1版  责任编辑:大田新闻网陈颖昕  

杜忠颖和他心爱的收藏

●本报大田记者站 郑宗栖 文/图
  当我们见到杜忠颖的时候,他已经把热气氤氲的茶水准备好了,有关收藏的故事就从这茶杯开始讲起。
  “我最初收藏的是瓷器,以大田和德化的民窑为主。”杜忠颖说,从1993年买进了第一个小物件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如今收藏了瓷器、铜器、玉器、家具、风俗礼器等上万件。杜忠颖的家,俨然是一个“博物馆”,藏品件件古色古香,弥漫着一种古朴的气息,令看客仿佛穿越时空进入了时光隧道,感受到历史的碰撞与交融,感受到陈年的斑驳气息。
  爱上,并乐此不疲地去做一件事,这不会只是偶然。1987年,杜忠颖美术中专毕业,分配到大田县文化馆工作。因为是学美术的,使他的眼光有了一份“毒辣”,多了一份审美情趣,让他搞收藏有了一定的学识基础。
  那个时候,杜忠颖的月工资也就200元,可是买一件小东西都得花200元-300元,盲目搞收藏可不行,不能因为兴趣而影响到生活。好在他之前有些积蓄,加上“以藏养藏”,使得收藏之路坚持了下来,藏品越来越多。
  “我们每个周末都在乡下跑,只要听说某地方有好宝贝,就跋山涉水地去找。”杜忠颖说,因为自己腿脚有点不方便,到处“寻宝”少不了吃苦,“但是,这个过程很快乐,特别是淘到好东西,那美好的心情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时常,杜忠颖乡下“寻宝”都是空手而归,自己看好的老物件因为主人不愿出手,只好作罢。太多的时候,为了一件心仪的物件,需要三番五次的登门造访,陪人家抽烟聊天,用真情感动人,有时候也要忍病割爱,以物换物,经历可谓一波三折。
  有一回,一个直径约20厘米、画有青花山水的笔筒让杜忠颖看走眼了。“大约是在1997年的时候,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上,收藏事业‘风生水起’,心突然大了起来,以为自己捡漏了殊不知背后是个大陷阱。”杜忠颖说,有一位老年人主动找上门来,说家里有个祖传的青花笔筒,说了一段特别传奇的故事,由于器形较大不方便携带,要他上门去看,结果他被带到一间破旧的灯光昏暗的老屋,急于求成地做成了买卖。
  这一次,因为别人故弄玄虚,结果杜忠颖花了1万多元买了一个“故事”回来,吃了一回“药”,“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发现没有学习,开拓不了自己的眼界,路子也走不稳。”
  有了教训之后,杜忠颖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买来大量的书籍“恶补”,还经常和收藏界的朋友学习交流,听听别人意见,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收藏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要讲究缘分,却不可‘闭门造车’,兴趣只是收藏的开始,不可贯穿于始终,因为收藏而长了见识,才是最快乐的事。”杜忠颖说。
  许多想到收藏,就会想到金钱,毕竟收藏存在着交易。但是,对杜忠颖来说,一个老物件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研究的价值高于其他。近十年来,杜忠颖的爱好渐渐地往收藏民俗物品方面转变,时间花在研究大田当地瓷器与民俗风俗用品上,有些东西花了一点小钱“淘”来,也有的一些是别人送来的,这些都被他当成宝贝收藏了起来。
  一组三件雕工细腻的民国时期的米粿、糕点印模,颇受杜忠颖喜欢。其中,米粿印模雕刻的是一个寿桃,主要用于办喜事,每个米粿印制下来,重量不少于1市斤。另一个糕点印模有8个小印孔,刻的是八仙的图案,富有寓意。杜忠颖介绍,这“宝贝”淘来也花了一些心思,发现它们的时候满是尘土,有些东西也虫蛀不少,但是对于主人来说,这是祖上留下的,不肯出手。怎么办?“我说了一大堆的木器保存的道理,‘软磨硬泡’才请了回来。”
  一个物件,用久了,便老了;如果时间更久远点,便成了古董。“这些东西都是老百姓常用的,凝聚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见证着人民繁衍生息的过往岁月,见证着历史发展的变迁。”杜忠颖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民俗风俗习惯发生了变化,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老物件越来越少了,慢慢被淘汰消失在历史中,“也许再过几十年,想再看它们一面,要跑到各地的博物馆了,有的甚至永远都不会看到。”
  杜忠颖说:“祖宗留下的老东西都是有故事和灵魂的,如果全都丢了,是一种可惜,我们应该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留住乡土记忆,留下民俗财富,让后人感受到先辈的聪明才智,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对于杜忠颖来说,又恰好在文化馆工作,弘扬民俗文化既是传承,更是责任。
  杜忠颖说,未来条件更为成熟了,办个家庭式的民俗文化博物馆,这是他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