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大田记者站郑宗栖 千锤百炼皆“风雪” 1979年,施朗喜出生于大田县湖美乡农家,1999年毕业于福建煤炭工业学校测量专业。干这一行太苦太累,有些同学毕业后就改行了,可施朗喜坚持了下来。 毕业后,他先在一个高速公路项目工程当技术员。他处处用心学习,积极肯干。第二年就当了“师傅”,带了几名高校本科毕业的技术员。“他们也有很高的素质,但是实践经验太少了,我带着他们解决了不少技术难关。”施朗喜一脸自豪。 高速公路项目都在荒山野岭,工作环境差,尘土飞扬。每天,施朗喜都像“棕色人种”一样。“干起活来,我也没有觉得累,那个时候体力好,一觉醒来,又是生龙活虎。”施朗喜说,“但是,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有丝丝的寂寞感。”那时,他想到的是自己的未来。 2006年,施朗喜“另起炉灶”,从承包小工程做起。当时,泉南高速吴山段设“吉州服务区”,他与别人合包土方工程。“工程做得很顺利,项目方也很满意,但我没有拿到应有的利润分成。”施朗喜说,那年他27岁,毕竟太嫩,对人没有防备,结果被合作方给骗了。 2008年,施朗喜与他人合包泉南高速“前埭隧道”,又因社会经验不足,部分尾款没拿到。 “那几年,是心智和能力的打磨,尽管没有挣到钱,但让我明白了一些世事,对我来说是人生的新起点。”施朗喜说。 诚信履责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