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文学
秦淮人家
2017-09-19 11:26:18 郑仁水 来源:9月19日 《三明日报》第B3版  责任编辑:  

●郑仁水
(外一篇)
  来南京,不到秦淮人家,便虚了此行。
  我是趁着暮色来游览“秦淮人家”。如果不是那红艳照人的“秦淮人家”四个字,可能不会发现这里有一条河流在静静地流淌。到处是涌动的人头,挤挤挨挨。这些来自四面八方操着南腔北调的游客,与我一样,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到这块曾经是官宦权贵、浪荡公子狎妓买春、醉生梦死之地。
  就像任何一处著名旅游景点都不缺乏游客一样,这里已然人满为患,即使天上有一轮明月,也被秦淮两岸的灯火淹没,游客也无暇抬头望月。两旁是林立的商店,绸布、美食、玩具……店门口的对联弥散出江南的文化韵味之外,同样弥散着浓郁的商业气息。人声鼎沸,穿着黄色绸布衫戴着帽子拉着黄包车的车夫,阵阵脆响的铃声……这一切仿佛再现了民国时期的景致。
  尽管河水略显污浊,白昼阳光暴晒之后,夜间还散发着一阵阵难闻怪味,但游客还是趋之若鹜。不坐坐游船,哪里算来秦淮人家?你坐在游船里,是享受头顶上那轮六朝明月,还是感受秦淮河的阵阵清风?是歆享秦淮河的桨声灯影,还是粉墙黛瓦的明清民居?我觉得什么也不是,他们的感觉似乎变得迟钝,只是用手机拍摄着,偶尔听船夫讲几则荤素杂陈的掌故,同时,也如卞之琳《断章》中所说的“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坐过船的,尽兴而回;等候坐船的,排成长龙般的队伍。
  众多游客中,又有几人识得朱自清、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之华章,又有几人晓得张恨水笔下《秦淮世家》的悲伤凄怆,知道这里曾经是国民党堕落、荒淫、挥霍的聚集地?有几人去遥想陈后主及其皇后张丽华的那曲《玉树后庭花》?我听一位游客不停地念叨着李香君的那张床,谈论床的长度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吸引旁人轻佻的议论,带着刺耳的笑声,只字不提香君的气节与人格。“忆秦淮佳人,应让香君独步。”明末秦淮歌妓李香君,色艺双绝,与商丘世家公子侯方域一见钟情,在秦淮河畔,媚香楼中,结为连理。侯方域为南明阉党余孽所逼,逃离南京。阉党爪牙贪香君色艺,逼婚媚香楼。香君不从,以头撞壁,喋血纨扇,友人就血在扇上绘桃花一枝。侯方域投清,来迎香君,香君思念故国,恨方域变节,闭门不纳。此后,李香君避隐寺庵,伴青灯黄卷,寂然而没。时人据此撰名剧《桃花扇》。可惜,如今,李香君只是作为人们无聊之际的谈资。
  秦淮河还有一处景点,本该去凭吊一下:桃叶古渡。听这个名字,敏感的文人应该能嗅出个中的香艳,但游客中文人毕竟少之又少,就像许多读书人,并不真正阅读经典一样,即使是文人也未必知晓个中掌故。这个景点位于秦淮河与清溪汇流处。站在桃叶亭上,依稀可听到从水面上传来一缕清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来迎汝。”“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水之畔,两位丽人,桃面交映,妩媚娇艳。一风流俊彦,手挽二人,轻吟浅唱。这是王献之在送别爱妾桃叶和她的妹妹桃根。情真意切,风雅随着秦淮河一直流到今天。也许,游客如果知道这个遗落在秦淮河畔的故事,无论拖着多么疲乏而沉重的脚步也会驻足流连叹惋一番。
  秦淮河静静地蜿蜒在南京的城南,穿越夫子庙,行经十坝街……迎来送往,一批游客走了,又一批游客到来。秦淮河永远不寂寞,也永远不平静,只剩下游船如梭、灯红酒绿,只剩下人头涌动人声喧哗。

江南贡院
  与灯红酒绿秦淮河相伴的还有江南贡院。天壤之别的场景相依相伴,真是蹊跷。一边是莺歌燕舞中一掷千金的奢靡,一边是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的科考。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一类苦读的掌故。其实,比读书更苦的是考试。且不说水陆兼程的劳顿与艰辛,也不必说因经济条件困窘带来的无奈,仅就那场考试而言,便是一次炼狱般的煎熬。
  走进江南贡院那一格一格的“考室”,细看上边的文字介绍。一个人在容膝之地,吃喝拉撒,还要绞尽脑汁地做文章。蚊子叮人、臭气熏天、饭食粗糙、腰脚无法伸直……据说江南贡院最兴盛的时候有两万多考生,一起为功名而置身这样一格一格的“考室”里接受三天的煎熬,中途不得离开,为了金榜题名,为了光宗耀祖,他们不得不忍受非人的待遇。这样的考试除了考量十年寒窗苦读的毅力,同样考验着他们的体质和智慧。难怪范进中举之后要发疯了,那是喜极而疯,那是长年累月压抑后的大释放,同时也体现出科考对人性的扭曲。
  毋庸置疑,这是一条通往仕途的公平之路,这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地方。为了公平,他们在进入考场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随时面对粗蛮呵斥的小吏,甚至遭受人格的污辱与尊严的践踏。他们在进入“考室”之前,不仅一身上下从外到内要接受严格的审查,连书童那挑行头中的一只袜子、一盏油灯都不放过。
  经过这样的考试,从国家而言,的确挑选出一拨又一拨人才。如唐寅、郑板桥、施耐庵等,他们都是在江南贡院应试,最终走向全国,走向更大的历史舞台。
  我拜读了状元、榜眼、探花的名字,从那一份份如刀刻般的工整书写试卷中,不难感受到他们埋头苦读而倾注的心血和汗水,文字背后的辛酸与付出,今人恐怕难以体会和理解。
  当然,舞弊现象也还是会出现的,就像历朝历代惩治贪赃枉法的手段都极其残忍,但贪污腐败现象仍然屡禁不止,舞弊也是如此。我们从江南贡院每一楼层的简介中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年一度的状元名字镌刻在上边,同样,那些采用各种手段舞弊者的名字也一样耻辱地留在历史长河中。
  据史料称,那是一个状元制造加工厂,它存在的800多年里平均每年都有一个状元从那些分成一格一格的“考室”里脱颖而出。高考体制仍然是最公平体制的今天,无论是衡水中学,还是毛坦厂中学,被描述成高考加工厂;但与昔日的科举考试相比,差距岂可以道里计?由此,读到报纸等媒体上宣传的各地“状元”,让人不禁为之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