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文学
消失的田野
2015-01-22 16:40:09 林生钟 来源:1月22日《福建日报》11版  责任编辑:  
山城大田的北边有个太山崎村,村庄底下连绵起伏着山峦,村人沿着这些天梯般的峭壁修筑水田。梯田层层叠叠,从海拔500米的山脚延伸至千米山尖,似一幅绘制在陡坡上的图画。    
    太山崎的梯田风光是大田梯田文化的一个代表,这些梯田文化构架了大田县名的美丽传说。据考,在4000多年前的均溪河两岸,已有先民聚居耕耘;唐天祐二年(905年)御史中丞范元超迁居小田,一圳之隔便是大田。
    大田的面积很大,据说东起镇头洋,西至白岩山东麓,北临凤凰山下溪岸,南接长坑水圳。人们沿白岩山和凤凰山麓盖屋居住,厝前的大丘田每年由各姓轮流耕作。犁田用牛36头,干一天的活走不透一圈;百人上阵薅草,可由于田太大,总有地方没薅到。这丘大田在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大田建县筑城改河道时一分为二,后征作扩建街道,后就此消失。
    我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去寻访太山崎的梯田,太阳飞快地划过山里的上空,山顶随即降下一团白雾,暮色中的梯田显得干瘦。随着劳动力往城里集中,现在的农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儿童,农田多被抛荒。太山崎的梯田规模也在逐年缩小,水田中齐人高的茅草正蚕食着曾经美丽的风景。
    路上遇86岁老人林登选,他正独自一人步行去县城,见我问路毫不犹豫地上车当向导。他的儿孙常年在外,他和老伴留在村中,但已没有能力管好山林和田地。老人说:始祖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游猎到此,见山羊野猪甚多便在山腰处结茅房居住。如今,近千人口的村庄只剩下些走不动的人了。
    晚风吹打干草,一路发出揪人的脆响。村里清一色的木头瓦房,多已破败,有的已倒塌,野草长进了卧室,田野在夜色中迷蒙。
    对面的大山是魁城,旧时的官道在山缝里通过,自城关出北门经马路岭达广平,全程65公里,再翻越大帽山后即到沙县华口。这条路上留下了很多名人的足迹,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走过,在魁城的一座塾堂墙壁上留下手迹;晚明大书法家董其昌也走过,他为恩师礼部侍郎大人田一俊扶柩归葬。他们路过了太山崎,也一定见识过太山崎的梯田风光。可是,这样的风光不知还能够维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