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经济
大田:绿色“十佳”更宜人
2013-12-20 09:28:40 张知松 来源:大田新闻网  责任编辑:  
 

套中在茶园里的木荷
生态指标更硬  GDP指标“趋软”
    本网讯(记者:张知松)12月14日,大田县279位考生在县职中参加了生态综合领域行政执法资格考试,这是全省首次在县级试点设立单独考点;
    12月12日,大田县顺利地通过省级生态县的验收;
    10月下旬,从北京传来捷报:大田评上“2013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我省仅此一家,这是该县长期坚持“生态兴茶”结出硕果;
    10月19日,大田县生态综合执法局正式成立,这是我省成立的首个生态综合执法局,将行使生态环境领域七个方面的行政处罚权,为构建“美丽大田”提供生态保障;
    6月中旬,吴山、谢洋等5个乡镇通过了国家级生态乡镇验收;
    ……
    今年来,大田县“绿色捷报”频传,得益于县里近年来不断调硬生态类指标,而对GDP整体指标适当调得“软一些”。顺着这条“绿色大道”,顺着“转型驱动,绿色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大田发展不断朝着良性迈进,全县农民人均收入比增速度连续8年“领跑”于城镇居民,大田连续三年蝉联“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对焦茶乡

    原来,大田各乡镇由于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各地发展模式不一,发展状况不一,收入亦不一,苦乐不均,却套着同一个考核评价制度,条件优的乡镇常上领奖台,而条件差乡镇,乡里干部就是奋尽全力,不但先进难评上,还时常担心抱后腿。
    自从2010年开始,该县科学地调整了原有的乡镇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新机制不再惟GDP,告别“一刀切”,因情将18个乡镇分成工业类、生态农业类,科学评价政绩,因情考核,引导各个乡镇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让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此激发各地干部同心同力谋发展、促发展。此举也避免生态优美的乡镇为了GDP指标而盲目发展工业经济,促进了当地生态文明建设。    地处高山区的吴山乡,原来因工业短腿,年年当“矮子”,无缘登上领奖台。新的考评机制出台后,该乡化高山劣势为优势,大力发展高山生态茶,现全乡茶园面积16740亩,人均1.8亩,先后评为福建省产茶明星乡镇、省级农民创业基地,县里茶叶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落户该乡,强势的茶产业还辐射到周边乡村,吴山乡2010、2011、2012年连续三年登上了领奖台。

前坪街景 
    如何创造更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呢?这几年来,县里不断调硬生态类指标,在全县的所有考评指标中,不断增加了生态建设、林业保护、美丽乡村等指标项目,生态类的指标分值也不断“升值”,并在生态农业类先后删去了“新增工业项目固投”等指标,生态类指标从三年前的100多分提升到了今年的340分(千分制),生态指标分量就不言而喻了。
    谢洋等划入生态农业类8个乡镇的GDP压力越来越小,结合当地生态优势,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大力推进生态茶园改造、林下经济培育等生态产业发展,成了县里生态创建的领头雁、先行军,不但率先通过省级生态乡镇验收,全县7个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验收中,占了6席。
    生态指标硬起来了,县里各地自然注重在项目建设等方面把好“生态关”,做好产业与生态互促共荣。县里以省级经济开发园——京口工业集中区为纽带,将传统的采选等产业集聚地向建材水泥、机械铸造、轻纺新型面料等产业转型升级,淘汰一批高耗低能企业与项目,引导发展生态工业,让GDP在“软轨道”上运行出高效高能,实现大田经济的稳健发展、绿色发展,连续三年蝉联了全省“十佳”。

蓝图已绘就

    在生态创建过程中,该县积极地与造林绿化相结合,在2011年全省大造林活动中,省里下达大田造林绿化任务19.7万亩,该任务在全省列在第二位,全市第一,县里还自加压力,再增5万亩,超额完成面积居全省首位,有力地提升了全县绿化、美化水平,被省委、省政府评为造林绿化工作先进集体;县里抓住列入全省Ⅱ类水土流失治理县之机,采取工程、生物、封禁及推广沼气、节能等措施,将矿山治理成公园、庄园、田园、工业园,做好贵竹林、山贵崎等23个矿山治理示范点,已先后完成了矿山水土流失治理10.36亩,总结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典型引路、常态管理”的治理经验。

春到蓝玉

    在推进县里主导的高山茶产业过程中,持续秉持着“生态兴茶”战略,在茶叶的选址、种植、管护、加工等环节均注入了“生态因子”,环环相扣。自2008年以来,该县全力推进现代茶业生产项目,通过茶园套种阔叶林木等方法,持续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完善茶叶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先后投资11853.2万元,完成生态茶园建设23288亩。

云端茶园

    守好青山,抱得“金山”,一片茶叶带动了一产的种植、二产的加工、三产的销售与旅游等关联产业,全县20%的群众加入到了茶产业链,涉茶产值约10亿元,成了当地支柱产业。
    大田高山茶产业的成功发展,正是“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融合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