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帅博”方便面、“太白兔”奶糖、“瓢柔”洗发水……在一些农村集贸市场和便利店,类似“傍名牌”的“山寨货”随处可见。靠低廉的价格和以假乱真的卖相,这些“山寨货”在农村市场大行其道。还有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往往使农民一年的血汗付诸东流。 对农村市场的假冒伪劣商品,往年也查处过,但往往时隔不久又一批假货悄悄爬上货摊。究其原因,首先是假货背后长长的利益链,使造假售假者甘愿铤而走险;其次是打假执法就像“割韭菜”,集中行动过后便有所松懈,对假货是“民不举,官不究”;再者就是现有的执法力度对制售假货者不够震慑。 农村人口多市场大,人们对假货的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加之农村群众收入偏低,廉价是大家选购商品的首要因素,种种原因之下,农村市场成了假冒伪劣商品的乐园。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惠农政策,农民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了,但消费维权仍停留在初级阶段。这里有意识淡薄问题,也有个人维权成本高的因素。 当前正值春耕备耕时节,农药、化肥旺销。执法部门、服务组织要多关注些农村的消费维权,深入乡村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提高打假实效,保障春耕备耕生产活动顺利进行,保证农民群众劳有所得。 (据新华社武汉3月13日电)
|
“3·15”消费者维权日在即,打假热潮已在各大城市轮番上演,然而,广大农村的打假行动却鲜闻。可见有关职能部门对消费维权的关注,城乡间存在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