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推荐
盘点老年人消费误区:迷信邻居介绍的都是好的
2012-10-01 16:56:46 邹丽丹 来源:温州都市报  责任编辑:  

老爸老妈买什么最抠门?买什么最慷慨?你知道吗? 在花钱这件事上,谁说的话老爸老妈最相信?又是谁说的最不相信?你知道吗? 先不急着说你知道,是的,你不知道! 买一把菜都要讨价还价的老爸老妈怎会“一掷万金”买水? 素不相识的推销员怎样“亲切”地让老爸老妈心甘情愿地把“养老金”献上?…… 下面将为大家深度解读的是一次涉及温州老年人“如何花钱”的调查报告,清楚地勾勒出老年人的花钱轨迹。其实他们怎样进入了消费误区并不重要,关键是为什么以及子女该怎么做——

免费咨询“忽悠”走了父母养老金?

老爸老妈买什么最抠门?买什么最慷慨?你知道吗?

在花钱这件事上,谁说的话老爸老妈最相信?又是谁说的最不相信?你知道吗?

先不急着说你知道,是的,你不知道!

买一把菜都要讨价还价的老爸老妈怎会“一掷万金”买水?

素不相识的推销员怎样“亲切”地让老爸老妈心甘情愿地把“养老金”献上?……

下面将为大家深度解读的是一次涉及温州老年人“如何花钱”的调查报告,清楚地勾勒出老年人的花钱轨迹。其实他们怎样进入了消费误区并不重要,关键是为什么以及子女该怎么做——

记者近日从温州市消保委得到了一份关于温州老年人“如何花钱”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涉及11个县(市、区),一千多位老人,调查为期三个月。共收回有效问卷1085份,其中男性718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6.1%,60岁以下消费者占25.2%,60岁~69岁占45.5%,70岁~79岁占25.6%,8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3.7%。

花钱这件事上,谁说的话老爸老妈最相信?又是谁说的最不相信?为什么老爸老妈会“一掷万金”买回来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你知道吗?真的知道吗?市民陈先生就不知道,上周,他的老母亲花6000元买回来一张保健椅,说是带磁疗作用的,还有远红外线功能并且包治百病,而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张再普通不过的按摩椅子,淘宝上几百元就能买到。“我妈退休后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心甘情愿去买根本没用的保健品、治疗器械,起码买了好几万了,我怎么说也没有用。”

回想一下,你是不是也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想起来了?这就对了。那该怎么办?别急,这份调查报告,统统告诉你。这份市消保委的问卷正是针对老年人的消费行为、维权技能、消费诉求等状况进行调查。核心的问题就是老年人的钱是怎么花的?花在哪儿?为什么?这份报告的数据勾勒出了这样三个老年人消费误区:只要是朋友邻居介绍的都是好的;攻心策略就能轻易打开心房;被侵权后拉不下面子,吃闷亏。

请仔细地看,因为这不仅仅关乎你父母口袋里的钱,更关乎到他们的心。

 

误区一

街坊邻居介绍的就好?老爸老妈不相信明星

究竟什么才能打动老年人的钱包呢?调查数据显示,在“您获取一款产品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什么”的选项中,35.6%的老年人选择最愿意接受的信息是家人朋友的介绍;自己使用的经验和媒体广告宣传各占15.3%。

不难看出老年人的消费行为习惯,近四成的老年人喜欢听家人朋友的介绍来购物,因为老年人认为口口相传的方式比其他的方式更容易信任。市民吴女士的父亲就是这样被“忽悠”过去的。吴女士父亲的小区附近有个老年人免费测血糖、血压的门店,每天一大早就有老年人在那边排队,“听说可以免费测血糖,还有专家诊断呢。”听了隔壁邻居的介绍,吴女士的父亲去了,最终买了个没什么用的仪器回来。最近他又听朋友说有种保健水很好,还特地跑去咨询,最后还买了价值近一万元的产品回来。

“不少商家会利用这一点,请托或是挖掘宣传员。”消保人士介绍,一些商家鼓励老年人发动身边的人加入体验。引荐人会因此获得一些表扬或物质鼓励,经朋友介绍进来的老人还没进门就已经就对商家多了一份好感,商家希望的“良性循环”极易形成,因此掏钱也很容易水到渠成,促进更多消费。

有意思的是,老年人对广告、明星却不大“领情”。调查中,对媒体广告、明星代言、专家介绍、认证机构推荐、促销人员介绍等经营宣传方式,40.2%的老年人选择了都不可信。也就是说,范冰冰这样的广告红人,在老年人眼中的可信度,可能比小区门口的保安还要低。也因为老年人消费习惯的局限性,在认可的销售方式中,35.4%的人选择了专营店,43.8%的人选择了商场超市,而对于新的购物模式,仅有4.9%的老年人选择了网络购物,但15.9%的老年人选择了直销的方式,这个数字可不低。

 

误区二

攻心策略?干儿子干女儿已经替代了你们位置

竟然有15.9%的老年人的消费方式是直销,这个调查结果有点让年轻人费解,但这正是商家的手段,商家抓住老年人心理特点,售卖往往从免费开始,除了免费体验,还有免费义诊、免费讲座、免费一日游等多种手段。

根据以往案例的分析,商家多以四种方式进行营销。一是“咨询义诊”为名推销保健品最为常见。此类“咨询义诊”先为老年消费者免费体检,逐步把消费者往“身体状况存在严重问题”的结论上引导,促使消费者买回一堆对自己毫无用处的产品。二是在营销上设置亲情陷阱。在“健康知识讲座”上,一些销售人员向老年人大打亲情牌,在“亲切”交谈中,记下了老人的电话与家庭住址,隔三差五地与老人通电话,有的还上门走访,“顺便”推销产品,显得人情味十足,甚至当起干女儿干儿子。三是以“免费旅游”为名设置陷阱。一些保健品厂家在街头、公园、生活小区里分发友情邀请卡,以某某公司几周年庆,为回报社会献爱心之名,免费邀请、组织老人参加旅游景区一日游。有的还以专车接送、免费餐等诱导老年人,在游玩过程中推销保健品,让老人觉得盛情难却。四是让托儿现身说法博取老年人的信任,大多是请一些所谓的“专家”来授课,有的还雇请托儿写感谢信、送锦旗、到场说疗效,购买时制造“争先恐后、购买者众”的假象骗取老年人的信任。

在调查中,对于上述活动推荐,62.2%的老年人购买了产品,22.7%老年人会在多次推荐后购买,购买产品后有上当受骗的感受。

 

误区三

拉不下老脸?吃了亏往肚里咽再骗自己没吃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老年人愿意把钱花在健康、养生、保健等领域,但对于药品和保健品的区别,71.6%的老年人表示不知道、比较模糊,37.5%的老年人认为保健品可以治病,更有过半的老年人表示参加过保健医疗讲座和体验活动,比2011年中消协对全国老年人的消费调查中关于此项的调查高出22%。

对于市民林女士来说,让她最生气的不是心疼父亲花费在那些保健品上的钱太多,而是这些保健品实在没有效果,现在家里的保健品、保健仪、保健椅都堆满了半个储藏室。但不管自己和家人如何劝解父亲这些保健品没有作用,父亲还是坚持己见,“买都买了,就算是假的我也看不出来”。调查结果显示,52.1%的老年消费者表示自己不掌握、不懂辨别产品真假优劣的技巧。

而大部分老年人上当受骗后,往往是“吃闷亏”。当前的消费纠纷中,一般都是消费者对经营者的侵权行为进行举证,但老年人受到年龄、健康、知识面等各方面的限制,在举证上显得十分困难,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老年人即使被蒙骗也很难举出有效证据指出经营者的过错。因此,大多数老年人“受气”后,并不维权索赔,而是选择沉默,然后在沉默中不断暗示自己,我没错我没吃亏。“举证倒置主要还是针对不规范经营单位,像大型商超一般都有质量合格证书、产品备案等,信息相对来说很透明,老年人维权举证还容易些。”一家超市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而像个体经营者、不规范经营单位等往往为了牟取暴利 ,侵犯老年人的知情权,故意隐瞒、蒙骗、误导老年人。 邹丽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