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民俗
在大田过新年
2011-03-18 10:15:00 佚名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  



  ●林生钟
  依照旧俗,当年新结婚或者搬新房,第一个年一定要在新地方过的。于是进入腊月,我也早早地回到乡下的老家,在新房里开始备办过年的东西。当然,城里的风俗和乡村一样,多少年前大家就这样遵循着传统来过新年。
  老家廿三就进入年关,是日赶年圩,也给“灯笼妈”(岳母)和娘舅送年,出嫁的女儿还得给父母做衣服鞋裤。“二四扫尘、二五杀猪豚、二六做豆腐、二七讨钱、二八舂粿、二九过年”,歌谣如是唱道,日子也按部就班开始倒计时了。
  我那地方旧时划片在大田叫“前路”,现在还做“二八糍、二九粿”的习俗,就是廿八过小年当晚吃糍粑。糍粑在别的地方叫“打糕”、“年糕”,但真正过年做米粿,因为祭祖要用米粿作供品。
  以前,每年廿四这天父亲跟伯父照轮流除尘,从客厅的天花板开始,然后是厨房灶间,及至猪圈鸡舍,屋里屋外用长扫把将蛛丝、烟尘全打扫干净。女人们则忙碌着擦洗梁柱和门窗,老人与小孩也一起动手清水沟、焚垃圾。二五宰杀禽畜,二六推磨还做汤圆粉……
  大田人习惯把除夕称“二九暗”,“二九晚不畏暗”,早上煮了满甑象征年年有余的米饭“隔年饭”,继而请人写春联,开始贴年画、挂灯笼、布置客厅,入夜了才摆供品、点红蜡、上香、烧纸、放炮祭祖宗,之后才一起围桌吃年夜饭。当然,祖祠和老房子白天得先行祭奠。
  拜过厅头的祖宗神位,再拜天地、灶君,同时所有的房间也开始点灯守岁。吃的有红蛋、粉干、米粿、家酿红酒……然后开始蒸炸年糕。忙完后主妇给“灶君公”献茶、献米、献酒,最后将灶膛的余火褪至火炉,添上榨过油的油茶饼和硬木疙瘩,把屋里屋外地板的纸头木屑收拢起来,一起倒入炉中蕴火种,谓之财源广进、人丁兴旺、运道蒸蒸日上,并且代代年年都薪火相传。有的甚至还剪下一方方红纸片,往鸡鸭圈、瓜菜窖、水井台张贴“压岁”,赋予了这些与生活相关的物件人性化,让它们也跟着过年,人与自然的相处显得和谐融洽。
  相对于城里,乡下的年味更浓,看村庄四处光影弥漫,家家户户明亮通透,喜气洋溢着欢乐,自是一番诗情画意。
  零点时刻城里开始迎春,但这只是新近才流行的,受了央视春晚传播的影响,而乡间依然按照黄历标注的吉时开门迎福。孩子们玩弄着花炮,虽然都蠢蠢欲动不忍睡下,可大人躺在床上却很有耐心地听时钟报点。鞭炮放早了怕没人接下去不吉利,行动太迟了也会有所顾忌。彼时炮仗和烟花此起彼伏大放异彩,热热闹闹的真应了烟花作笔天当布,绘出了一幅接一幅充满欢快祥和的图画来。尤其老辈人过年特别在意给自己撑门面,民间盛传“没吃没人知,没有火炮见笑事”,总之缺什么都不能够少了烟花爆竹——那是烧给别人听和外人看的!
  放炮仗有讲究,一般先捡短的放,主要是怕长了质量不过关,一次性烧不完全多次重复点,好像兆头不畅。鞭炮声声急促催人,要知道一家人躺在床上,实际上大家都在默念着新年的好彩头。
  大年初一起床后不说脏话、不扫地、不洗裳裤、白天不睡觉、不访客,大家饭后照例是上老房子去放鞭炮。如果父母没有和自己住在一起,也等于特地去给父母亲拜个早年问个安。
  不说脏话具体表现在小孩醒来不哭闹,尤其主妇叫家人喝茶、吃饭,都不指名道姓,吃饱了也不能说不吃或者吃完了,大家都很在意口彩。为了防止孩子醒来哭闹,年轻的母亲待孩子睡下,都会在床头预先备好糖果等零食,待小孩一睁眼就把嘴巴“堵住”,不然像接春放鞭炮真有点不着了,孩子给叫出来多不舒坦。然后一村人都集中到祖祠或者村部等活动场所,大家都穿着新鞋、新衣、新帽,把自己打扮一新。迎面桃花,见面互道新年好,男的请烟,女的品评谁穿的衣服好看,孩童则比压岁钱多少,或者掏出不同的糖果换着吃,男孩则不停地舞弄着烟花和炮仗。
  初二走亲戚拜年给人放鞭炮,同时村里请的社戏下午也开演。演社戏是春节众多活动里最普遍的一项,这个传统由来已久,村里的成年男子抓阄做戏头,或请唱汉剧、或抽傀儡、或演电影……活动从不间断。费用最初是按人头抽取“丁口钱”的(女孩子不收),但现在都自愿认捐,大家都很踊跃,年年都剩余,所以连最初每次给农户派饭招待演员的任务也免了。
  演社戏说是敬菩萨的,我们村多姓杂居,届时各姓祠堂的菩萨塑像都请到剧院里共同分享村民们敬献的香火。大家很和睦,老人们传下来的规矩,菩萨信仰不分姓氏跟你我。大田的菩萨多为本地神,比如刘公是元代坐化象山岩本县湖美元安人刘惠普;王公王云是城关白岩佳曲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坐化东坑下洋岩;林公三代祖师坐化高峰……这些都是有名有姓资料可考的当地人和当地神。其他的还有各姓的始祖“人主公”,另外还有在福建信仰广泛的太保公等,他们都统称“佛公”,大多古代文武官员的穿戴。
  崇拜祖先和崇拜神佛,除了是对先人的一种缅怀,其实质更多的是对他们扬善弃恶等良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还有就是对自然的崇拜,像“七人、八谷、九天、十地”的“生日”,在谷堆里、在高台上、在泥土中,大家顶礼膜拜,其实也是对生养自己土地的敬仰,对天地四时风调雨顺的期盼!与之关联的村言俚语也应运而生,如处境变换了提醒自己在“头顶别人天,脚踩别人地”、做人做事要讲良心看“天地”……质朴而生动。
  谷生日稻米不喂牲畜,天生日杀“天公猪”、“天公鸡”致敬天公,这让我想起了一则美妙的传说。小时候和父亲割稻谷,经常要在田头留几株成熟或者将要成熟的稻禾,说是留给老鼠的。因为古时候人间曾经发生了无数次的干旱,人类后来是从老鼠洞里找回吃的和稻谷种子。此刻的老鼠不仅不让人觉得讨厌,它还是我们人类的恩人,足见民间文化的力量和智慧!
  元宵节俗称“十五暗”和“上元”,大田民间传统的活动迎板凳龙,武陵迎龙加四季花灯,太华汤泉迎花灯,上京三阳和梅岭迎马灯、花枝,城关等地耍地兜戏、迎“铁枝”、踩高跷等。迎龙有拔龙须的传统,把拔来的龙须烧了喂猪称会养大猪。但是不论迎龙迎灯,灯盏被烧了是好事,称“出丁”,预兆会生贵子。元宵夜还有“偷拔葱嫁好翁(夫),偷拔菜嫁好婿”的习俗,菜主人一般不会责怪,若受到恶语毒言则更加好。前面狮子开道,后面菩萨押阵,家家户户迎龙接灯拈香放炮。许多人家还设坛摆供筵,狮子表演拜佛、爬旗杆等绝技,队伍不停地放响铳、敲打着各种乐器。
  俗话说:“初一早红蛋咬下,衣袖裤腿要起纶”。这期间,农民们趁着好天气开始植树造林、下地种马铃薯等进行农事活动。新年第一次开工干农活,主妇们照例要煮上米粉、红蛋之类食物犒劳自家的男人,以示吉利。活跃热闹的村子,又逐渐回归宁静,走南闯北的人们等待着下一次的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