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外媒看大田 > 
【三明日报】读史识薯
2020-05-29 10:28:21 林生钟  来源:三明日报2020年05月29日   责任编辑:   编辑:戴晓灿


●林生钟
原产于美洲的白薯,又名甘薯、番薯,在全国各地广为播种,地位仅次于水稻。那么,番薯究竟是何时传入中国,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近读《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得知此物为明朝后期,由福建人从菲律宾带回国内的。
作者孙机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研究员。他在书中写道:“白薯的传入曲折,明万历二十ー年(1593年),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到吕宋经商,看到白薯,想把它带回祖国……”吕宋就是现今菲律宾,吕宋当时不准薯种出口。孙机引用《农政全书》的《甘藷(薯)条》记载,机智的陈振龙想了个蒙混过关的办法,“取藷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
第二年,福建遇到灾荒,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金学曾推荐白薯的好处,各县如法栽种成效大。陈经纶的孙子陈以桂将白薯传入浙江,曾孙陈世元再次传入山东,其后人陆续传种到河南、北京朝阳门外及通州一带。陈氏一门对番薯的推广作了不懈的努力,福建人建“先薯祠”表彰他们的功绩。
番薯高产,亩产量是谷子的十余倍,清代周亮工《闽小记》说:“泉(泉州)人鬻之,斤不值一钱,二斤而可饱矣。于是耄耋、童孺、行道鬻乞之人,皆可以食。饥焉得充,多焉而不伤,下至鸡犬皆食之。”胶州气候冷种番薯不容易活,福建每年补运薯种,传授藏种方法。陈振龙的曾孙陈世元并以巡抚金学曾姓氏冠名,著作了《金薯传习录》,专门介绍白薯的栽培方法。
番薯的推广促进了我国人口增长。中国在西汉时,人口已达六千万,然而直到明末,还只有一亿人,但是清朝乾隆时期,猛增到两亿。孙机认为,这其中有番薯的功劳。
据《三明市志》记载:明清时期,甘薯在三明境域各地已广为种植;民国时期的永安、清流、宁化、尤溪、大田5县,种植面积都在万亩以上,以大田县为最。1950年后,各县利用旱地春种早薯、早稻后栽培晚薯,或新造林地套种甘薯,使甘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地处闽中“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大田,农民以种植番薯为主粮。
“番薯”条目在《大田县志》里的首次出现,已经是在1928年了,当时大田县知事陈朝宗主持修撰县志,在《物产志》里,把它归类在《蔬属》。“一名甘薯,又名地瓜,根叶皆可食。其种有朱、有白、有皮肉俱红者。明万历中,得之吕宋国。凡沙砾之地皆可种,不甚费人工。生食如葛,熟食如饴;可酿酒,贫人赖以充饥。性畏冰雪,岁一熟为正种。清季时再来一种,名六十早,岁可三熟,尤为便民。”“饴”者就是麦芽糖,表述番薯的味道甘甜。
民国时期大田的番薯栽培面积,仅次于水稻,高山区是主产区。1949年,全县栽培面积4.78万亩,总产量折成主粮为474.53万公斤……鲜薯含水量多易腐烂,农民在实践中创造了挖山洞贮鲜薯的经验,利用地温和天然通气来保鲜,可一年食用,又能促使糖化改善品味。1984年8月,加拿大“发展中国家农业广播网”规划部主任乔治·阿特金斯专程到屏山乡,参观采访当地农民番薯保鲜的做法,向发展中国家传播经验。
番薯煮食可蒸可烤,切块煮汤和刨丝蒸饭都各有风味。薯粉可勾芡或烙成“饼”,兑浆从筛眼里浇到开水中,熟透便是粉条。熟薯和糯米粉一起和面油炸,豆沙馅的番薯粿外酥里嫩,搁一段时间却变得香软甜美。番薯做成的食品令人怀念,它是一种根植在八闽土地上的自然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