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外媒看大田 > 
《三明日报》建房记
2019-09-24 09:10:53 颜全飚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   编辑:严梦兰

●(大田)颜全飚
  深更半夜,月朗星稀,我兴奋地抱着一个装筷子的木盒子。那年我五岁。让我抱那东西,也许是父母寄予我住进新房子后能够吃饱饭的祈愿。那是一个美好的月夜,乡野果实散发着浓烈的芳香,我们搬家了!母亲背着弟弟,我们全家四口人,在一片寂静的月色中,走进了对新生活的向往。
  当然,我还怀念着这老房子,房子还住着我的单身的叔公和大伯;另一头,还住着一大户人家,那是我们的族亲。我们这一头,就只有四间房,祖上留下来的,建于民国时期。叔公和大伯各住一间房,我们全家四口人挤在一个狭小的床铺上,另一间房放粮食和生活日常用品,这间房,里头阴森森,若大人们不在家,我大抵是不敢进去的。因为,我听说过,我的曾祖父母,就死在那间房里。后来,我翻阅族谱,才知,这里每一间房里都死过人,他们死在解放前后,大抵都是青壮年时过世,比如,我祖父三十一岁时,死于咽喉疾病。
  我们是建不起新房的。后来,父亲告诉我,这新房的木料也都是老旧的。为何?文革时这边的房子被拆去建村部,后来,落实政策,给拆了回来,才添置些新木料,在原地重建起来。新房子也只修建了三间房,其他的只有一个结构,四面敞开,那可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和邻居的伙伴们如猴子般,顺着柱子爬上爬下,也不时从空荡荡的二楼掉下来,摔坏脚的,扯到胳膊的,常有。我也摔得很惨过,我应该是头倒插着落地,头顶受伤,当时,鲜血淋淋的,把母亲给吓哭了。
  这也有一个好,酷热夏夜里,父亲铺了一些木板在二楼的梁柱间,我们躺在上头睡至深夜清凉时,才回到一楼的房间睡觉。这样的一种迁移,一直是我的美好回忆。对面山上有火把在游走时,父亲会叫醒我,说,那是小鬼在迎龙,着实有趣。那些鲜活的火苗成串在林丛间追逐奔跑着,不肯罢休。有父亲在身边,我无惧一切。
  为了把这房子建完整来,母亲省吃俭用。经过几年努力,终于把六间房装修完整了,叔公和大伯从老房子搬过来居住,我们终于团圆了,随着弟妹俩出生,全家有了八个人口,一桌子的人,总算齐了。
  还是不完美,母亲认为厨房和餐厅是黄土地板,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父亲忙,母亲一个人搅拌水泥,一个人倒板,活儿做到深夜。虽然表面粗糙些,但不至于脚下沾着泥土了。苦恼的是春季返潮,因没有过一层碎石,水泥地板会渗出水来,不小心给滑倒时,母亲就骂这鬼天气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考上师范时,父亲在下厢房修建水泥砖混房,楼上楼下各两间,上了白灰,二楼还贴上了一些彩色瓷砖,春节前,屋檐下装上了十盏彩色灯泡,打扮着美丽的年。我和大弟弟搬到了二楼居住,这可是从未有过的舒适了。而那时,村子里盖起了不少水泥砖房,因我们都在读书,家境还很一般,能建成这四间房子,算是知足了。父亲以为,完成了使命,三个儿子成家时,把这墙壁粉刷一新,就是新房了。也果然如此,我们三兄弟结婚时,就住在这里。
  婚后,我们四兄妹、父母共同努力、相互帮衬,逐一在城里买了房子。随着我们孩子的出世,母亲到了城里,帮忙我们带孩子。可是她不适应城里,周末回老家,母亲说,车子进入村庄,心情就无比地舒畅。父亲爱安静,呆在老家,看书,看电视,认为这最为美好。父亲说,在老家,没有几个聊得来的人了,因为爱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他特别怀念已经过世的一位喜欢经史子集的朋友,他一走,父亲就孤独了。
  进入新时代,我们兄弟思量着翻建老家房子,让已步入花甲之年的父母有个好的居住环境。而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建了新房。
  拆掉父母省吃俭用、辛苦操劳建成的房子,心情颇为复杂,弟弟将房屋进行了录像、拍照,留下我们青涩岁月里共同的酸甜苦辣记忆。
  2014年,新房子建成了:有天井、庭院,有池塘,有窗雕、石雕,有花木,让荷风送爽,让鱼戏莲叶间。我们想找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找到真正的乡愁记忆。
  这两年,近古稀之年的父亲告诉我们,想对祖父、曾祖居住的,我出生时的老屋进行如旧修缮。我知道,父亲要留住他的血脉源头记忆,一座房子,也许就见证着一个家族的兴衰过程,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我将祖母、父亲讲叙的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题为《我们的过程》。
  从屋瓦漏雨,到求一间房容身,到现在实现诗意的栖息,这个中滋味,与新中国一同成长的父亲比我们理解得更深刻、透彻、明白。父亲是儒家思想的守卫者,他虽然只读了三年书,却一生没有放弃书本,他教会着我们勤勉工作、淡泊名利、明白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