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专题专栏 > 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的福建实践 > 
一湾碧水潺潺流
2019-07-19 16:19:10 卢素平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   编辑:陈颖昕

●本报记者卢素平

编者按: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辖区生态环境质量长期位居全省前列。生态环境部近日公布的2019年1至6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显示,我市水环境质量位列全国第24名、福建省第1名,是全省首个进入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前30位”和“水质变化情况排名前30位”双榜单的城市。三明如此优质的水环境是怎么来的?且看——

曲曲清流叠叠山,滟滟金溪涨渌波。盛夏的傍晚,夕阳的余晖为闽江支流金溪披上了金色蝉衣,轻柔而又深邃。

“优质的水环境,让国内外水上运动项目运动员对这块风水宝地情有独钟。”采访中,常住居民李建斌说,这几年,各地蹼泳队、龙舟队、皮划艇队等先后入驻将乐集训,当地人气也跟着旺起来。

在三明,优质的水环境并非将乐独有。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导向,以解决群众关切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辖区生态环境质量长期跃居全省前列。

根据生态环境部7月15日向媒体公布的2019年1至6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目前,我市水环境质量位列全国第24名、福建省第1名,是全省首个进入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前30位”和“水质变化情况排名前30位”双榜单的城市。

“治水是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中,我市围绕“2+X”模式,对已排查出的两处黑臭水体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黑臭隐患点开展全面治理。如今,已启动市区2处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工程包,累计投入1300余万元,完成污水管网建设5公里和一座日处理能力2500吨的应急污水处理站建设,清理河道污染底泥4800立方米,开展25处沿河排放口污染源整治工作。

工作实不实,成效会“说话”。如今的沙溪河碧水潺潺,两岸绿树成荫,家住三元区下洋社区的居民廖之齐,每天茶余饭后便漫步江滨公园,一边骑行,一边欣赏河景。“这样的晚年生活很惬意,千金不换!”采访中,他乐呵呵地说。

2017年,我市被列为全国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从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小区周边支路管网完善、主次干道管网完善、沿河截污管网完善等4个环节入手,我市全面推进污水管网改造和建设,两年多的持续发力,修出了三明水清河畅好生态。据介绍,今年市区计划投入9000万元,完成污水管网建设改造14.5公里。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4300万元,布设污水管网7.4公里。

“河长制”促进“河长治”。以“河长制”为抓手,我市建立针对黑臭水体的日常监督养护管理巡查机制,已完善黑臭水体周边相关标识标牌16块。同时,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每季度开展一次城市黑臭水体水质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由梅列、三元两区定期对辖区范围内的黑臭水体进行水质加密监测,以便及时发现水体水质变化情况,确保水体水质稳定。

邓海燕在三元区岩前镇呆了半辈子,如今,只要得空,她便邀约三五村民在河边散散步。“自从有了河道专管员,家门口流过的溪水越来越清澈,家乡变美了。”她说,几年前,岩前镇渔塘溪两岸有不少村民乱丢的垃圾,自从防洪堤和景观带建设好,河道管护员定期巡河、宣传,村民爱护环境的意识也日益提高。

在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我市建章立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加强规划引领;在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中,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推进三格化粪池建设、强化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加强畜禽规模养殖环境监管、狠抓小流域治理,农村环境更宜居。

治水而兴,碧水潺潺。在三明这座绿都,河道日益干净,环境逐渐变美,水患相继消除,老百姓的获得感一天天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