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外媒看大田 > 
高峰金姜变身“金疙瘩”
2019-06-28 09:17:11 吴联参 范可杰  来源:6月27日《三明日报》第B3版   责任编辑:颜全飚   编辑:陈颖昕

富硒、营养价值高的高峰金姜


带动农民就业


金姜制品实体店展柜


工人正在包装


    

●本报大田记者站 吴联参 通讯员 范可杰 文/图
  在大田县前坪乡,00后情侣蒋芳文、林玉萍返乡创业,把生姜加工成姜粉、姜茶等产品,热销网络,从而避免了生姜滞销,实现了产品升值,为这里的姜农们开辟新的“致富路”。
  

生姜开出“致富花”


  蒋芳文和林玉萍是初中同学,上职校后虽分隔两地,但时常保持联系。2018年,两人毕业后在一次聚会时,谈及未来,不约而同地表示想创业做一番事业。“要不我们一起回家乡做生姜加工吧。”林玉萍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创业是有原因的。一次,舍友生理期疼得满地打滚,大家手忙脚乱地不知如何是好,有的说喝红糖水,有的说喝生姜水,还有的说吃红枣,林玉萍索性把这几样东西一起煮了给舍友喝,效果比想象中的都好。市场上若有一款这样的产品,岂不是可以卖得很火?
  普通的生姜,保质期很短,利用率只有35%左右。通过榨汁,可以使姜汁的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而且更加方便、卫生、耐储存。而且榨成姜汁、磨成姜粉后,市场前景应该很广阔。
  这让林玉萍想起了家乡硒含量高、营养成分高的高峰金姜,虽然是好东西,但由于受贮藏技术、市场价格变化等影响,仍时常出现滞销、价格低等情况。蒋芳文的父亲在老家种了500亩的高峰金姜,且拥有十几年的生姜种植和销售经验,若把金姜进行深加工,既可以解决滞销问题,还可以变成附加值高的产品,简直就是一举两得。
  一番细谈后,两人先是回到老家,学习有关生姜种植、贮藏等相关技术,之后又在蒋芳文父亲的指导下,学着做生姜销售,自己跑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将从各地收来生姜销往省内各地。两个多月后,蒋芳文和林玉萍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50万元。
  

代加工生产让金姜“变身”


  有了创业资金,两人开始实施最初的想法,做姜深加工,而且只加工本地的金姜。想法虽好,但是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为了学习技术,蒋芳文和林玉萍到泉州、漳州等加工厂拜师学艺,找亲朋好友凑了70万元,成立了七里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厂家的指导下,建了专业厂房,购买了大型烘干机、切片机、磨粉机等全套生姜加工设备,并在本村招了20位村民进行技术培训。
  很快,公司就有了第一款产品:金姜粉。通过视频和图片,记者看到一块块洗净、削皮的鲜嫩生姜被送进投料口,经过烘干后直接磨成粉,然后进行100℃的高温灭菌处理后,再进行罐装。
  除了姜粉外,两人还设计了早餐金姜茶、黑糖金姜茶和足浴金姜粉,产品在今年2月开始销售。金姜变身茶饮后,可谓身价倍增。蒋芳文介绍,早餐金姜茶被包装成一个礼品盒,市场卖价128元,同等包装的黑糖金姜茶在市场更是卖到138元一盒。
  如今,两人正积极与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对接,引进精深加工技术,将开发金姜糖、金姜素等一批食用、医用和保健类产品,不断增加生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伸金姜产业链条。
  

线上线下销售拓宽市场


  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帆风顺的,创业都有曲折。把金姜磨成姜粉后,每罐卖30元,可以泡水喝,也可以炒菜。本以为会畅销,可由于没有生姜加工产品销售的市场经验,只用了普通的包装,把金姜粉放在县里的几家商店代卖,来买的客户寥寥无几,甚至无人问津。两个月下来只卖了1000罐,厂里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
  静下心来,两人认真分析了问题所在:市场品牌不够响亮,包装普通,宣传不够;产品单一,销售渠道简单……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他们立即去网络查询相关产品的设计包装,然后请设计师根据金姜的特点设计新的产品形象,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市场知名度,并研发新的产品。
  在销售上,他们坚持“两条腿”走路,实行线上、线下销售。林玉萍亲自跑市场,广泛铺货,在她的努力下,逐渐打开了大田、泉州、厦门等地的市场,在上百家的实体店设立醒目的金姜制品专柜。
  同时,他们打造“小川村”金姜电商品牌,并与本地农特电商企业合作,通过微信销售、网络众筹、团购等形式,经由四通八达的物流送往全国各地,金姜制品网络销售额不断增加。
  “黑糖金姜茶温肺,感冒了喝上一杯,效果很好,尤其女性在生理期的时候饮用效果更好。”林玉萍说,自家的金姜制品卖得好,主要是基地从事富硒有机种植,严格管理,绝对不使用农药、也不用剧毒农药灌根,从源头上确保了食品安全,因而在市场上很受客户欢迎,每个月销售额可达30多万元。
  

惠及乡亲带动就业


  金姜深加工为蒋芳文、林玉萍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周边村民带来了赚钱的好机会。
  小川村自古华山一条路,当地老百姓都是靠地里的收成吃饭,没有其他收入。加工厂一年四季都在生产,生姜基地松土除草、施肥补苗、采摘加工要雇用很多工人。“加工厂固定工人就有20多人,每个人工资3000元左右,繁忙季节还要雇用一些临时工。”公司仅全年支付工人的工资就要100多万元。
  “从小就在村里长大,邻里乡亲对我都很好,现在有能力了,想带着他们一起致富。”蒋芳文说,除了雇用本村的村民,公司还为种植农户免费提供金姜苗、生产技术和肥料,并帮助农户销售和加工。
  闲暇之余,蒋芳文、林玉萍两人还用心回报社会,参加公益活动。去年12月,蒋芳文带着小学生们参加了全国公益活动“一杯姜茶,温暖中国”,寒冬里为环卫工人送姜茶驱逐寒冷。
  “日食三钱五指姜,到老不用开药方”,就此而言,生姜药用价值开发潜力巨大,同时,也迎合了大健康产业下消费升级的趋势。蒋芳文、林玉萍相信,无污染的金姜种植和深加工的前景将再度绽放出全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