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外媒看大田 > 
东风雷笋:打响“如雷贯耳”的生态名片
2019-04-11 09:44:41 郑宗栖 颜全飚  来源:4月11日《三明日报》第B1版   责任编辑:   编辑:陈颖昕

  雷笋、芙蓉李、柏树在东风农场构建起良好的生态产业链。


笋农在挖笋。


笋农将挖出的雷笋,去土、精选、装箱、保鲜。


    

●本报大田记者站 郑宗栖 颜全飚 文/图
  清明时节,大田县东风农场笋农们喜笑颜开,忙着挖笋、去土、精选、装箱,为鲜笋上市前做好包装。“这些笋都是‘金疙瘩’,大家的好日子都靠它。”三门村村民肖世雄笑着说。他是雷竹种植大户,靠20亩雷竹笋,每年收益近20万元,在城里买房,也买了车。
  雷笋,又名雷公笋,因早春打雷即出笋而得名,成为春天餐桌上最早的一道鲜笋美味。大田县东风农场,土壤肥沃、土气较高、水分充足,每年农历十一月雷笋便相继上市,比江浙一带整整早两个月,第二年农历三月结束,出笋期长达4个多月。
  20年前,雷笋从浙江引进到东风农场,让这里山更青水更绿,让农户鼓起钱袋子,致富奔小康,抒写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新篇章。
  

茂林修竹:从30株到2000亩


  东风农场创办于1958年,是以农、林为主,多种经营并举的国有农垦企业。全场土地面积6.6万亩,层峦叠翠,碧水盈盈,下辖一个分场、两个管理区,共15个村(队)300户农民。早年,以种植蜜桔、茶叶为主,山上并没种一株雷竹。蜜桔品质较低,没法打开市场;而茶叶品种传统单一,制作工艺相对粗糙,销量有限。
  “当年,村民没有什么创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东风农场场长朱晓敏介绍,农场生态环境极佳,却长期换不来经济效益。
  变化从20年前开始。1998年,泼水村村民钟顺溶到上海贩卖毛竹笋,一公斤卖不到几块钱,他发现有一种笋价格却比毛竹笋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一问才知,这叫雷笋,产自浙江淳安,味道鲜美,甘甜脆嫩,出肉率高达70%,颇受消费者青睐。
  能否在大田引种?钟顺溶到浙江淳安买回30株雷竹,在自家地瓜地上试种。雷竹并没有水土不服,反而长得很旺。后来,东风农场又带领村民到浙江淳安考察,引种20亩雷竹。
  有了农场作后盾,原先观望的村民行动起来了。特别是引种的20亩雷竹,3年后产出效益,村民们尝到甜头,纷纷平整土地,甚至在房前屋后,都种上雷竹。如今,农场有雷竹2000多亩,年产300多万公斤鲜笋,远销上海、安徽等地,农户年受益2000万元。
  

抱团取暖:从6户到300户


  春分时节,春雷隆隆,雷笋纷纷从地下窜出来。“雷笋纤维含量高,细胞分裂旺盛,出笋时节,一个晚上都可长出一大节。”泼水村村民廖首生介绍,雷笋与毛竹笋不同,毛竹笋多半出于土层,而雷笋藏匿于地下,只要冒出一点儿尖,就得及时挖了,否则笋就“老”了。
  廖首生种有8亩的雷竹,在东风农场,种笋比他多的大有人在,有的农户单靠雷笋年收入不低于50万元。
  “12年前,我们这的雷笋初具规模,出笋高峰期,每天收成上万公斤的鲜笋。”廖首生说,早年村民都是自产自销,上午挖笋,下午卖笋,每天忙着从乡下往城里跑,像个陀螺一样,也卖不出好价格;如果鲜笋没有及时卖出,很快就会变质,当垃圾倒了。
  这么多的雷笋销路在哪里?东风农场把市场盯准上海、苏州等大城市,想到了抱团取暖,并由廖首生牵头成立了第一家笋业农民合作社,社员从最初的6户,发展到了11户。目前,当地有6家笋业农民合作社,有社员300户。
  合作社如何经营的?“我们合作社以社员互助为模式,操作起来很简单,也很有效。”廖首生介绍,由合作社牵头,统一管理竹林、统一生产标准,指导笋农高质量高品质生产,严格控制农药残余;对接上级产业扶持政策,提高笋农市场意识,统一包装、统一营销,让鲜笋在第一时间放到消费者的餐桌上。
  泼水村鲜笋加工点里,合作社社员们正在处理鲜笋。“这批鲜笋是拉往上海,市场批发价是上海那边定的,每公斤批发价16元左右。”廖首生说,合作社统一结算各种费用,收取2元的保鲜箱、冰块等成本费用,其他利润全都归笋农,让笋农获得最大的收益。
  这种模式特别透明,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些笋农“会种竹,而不会卖笋”的问题,笋农消除了后顾之忧,更加用心管好竹林。
  

品牌创建:从“1”到“N”的产业延伸


  东风农场雷笋的品质好,受到经销商、消费者的好评。但朱晓敏觉得,这似乎还不够。“依托美好的生态优势,做优做大雷笋产业,打造好具有地理标志的品牌,并以此推动其他多产业发展,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是他的梦想。
  农场人均耕地不多,在保护好大生态的前提下,如何保证雷笋持续发展?“首先,不以简单的数量扩张,来追求高产。”朱晓敏说,农场积极引导笋农们保护好雷竹林的“地力”,通过科学管理,防止土壤的酸化、盐化,防止病虫及自然灾害,让竹林体格健壮。
  作为笋农的“娘家人”,东风农场对笋农进行耕作引导。“过了出笋期,6月份就要对竹林进行深翻,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排涝能力。”朱晓敏说。
  科学施肥用药,关乎舌尖上的安全。东风农场以合作社为依托,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举办种植技术培训,从源头抓安全生产,引导农户改变施肥方式,以施有机肥、农家肥为主,调整竹林结构,发展立体经营,保证生态平衡,来提升雷笋生态品质效益。
  20年发展雷竹产业,笋农们尝到了生态带来的经济效益。“我们想通过雷竹产业,带动多产业的延伸发展,提升红菇、芙蓉李等产业的集约化、品牌化。”朱晓敏说,农场正结合乡村旅游,开发竹具和笋干、红菇等伴手礼产品,以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实现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去年,农场对接“桃源里”旅游公司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将打造花海乐园观光、采摘、农家生活体验等生态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