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外媒看大田 > 
传承手艺温度的打舂臼
2019-02-21 11:07:40 林生钟/文 温欣孝/图  来源:2月21日《三明日报》第B2版   责任编辑:   编辑:陈颖昕


    

●林生钟/文 温欣孝/图
  “廿八糍、廿九粿,三十暗冥(夜晚)过大年……”随着木杵在石臼里起起落落,年前年后打糍粑和舂米粿的撞击声不时响起,儿童欢快的歌谣伴着米香在山村飘荡。大田县广平村的石匠郭兆群,把工棚里的工具收齐洗净,然后搬进家中库房,他让“家私”们跟着自己一起过年。
  

美食造就者


  石臼是在石块上掏窟窿,座高48厘米,平面直径62厘米至67厘米之间,内深约27厘米。郭兆群介绍:现在的工具丰富了,有电钻、砂轮和切割机助力,大尺寸的石臼一次性可装下25斤大米蒸熟的米饭舂米粿;若是在过去,仅靠人工拿铁锤和錾子敲打刮削,能够做到一次装下16斤大米蒸成的饭已相当不易。
  石臼有圆形和方形多种,下窄上宽。郭兆群年轻时到过沙县、尤溪、永安等地打石臼,比较起闽中与闽西石臼的区别,他说我们这里的石臼是做成圆形的,古田那边有四角和六角形的。
  最初,石臼是用来捣砸谷粒脱壳蜕皮的,小的石臼研磨药材,袖珍版的如文房四宝中的砚盘可研墨供人写字绘画。用作舂米的石臼历史已逾三千年,到了20世纪中叶,碾米机出现替代了它的功能,但在没有电气化设备的边远地区,石臼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仍被广泛使用。我省农村住屋常备这种器物,大田后路的广平、建设、奇韬等农家,都把它安放在客厅过道的柱子边,年节时舂米粿和打糍粑,平时也碾压薯类块茎和魔芋,加工成淀粉及菜蔬,当地人叫它“舂臼”。
  新房入住,房子的主人一定要买个新舂臼回家,与桌椅、土砻、风鼓及钟鼓共列客厅,组成生产生活的家具。人们把四方桌比喻成房子的舌头,两条长凳“镇厅椅”为里脊,鼓是胆,舂臼就是心。乡村建造木屋从择地开始,经过伐木、动土、定筹……每个工序都办酒席请师傅,主食不离舂臼打出的米粿或糍粑,俗称“响十八次舂臼”。房子的心脏——舂臼,造就了本地丰富的美食。
  

石匠当铁匠


  过完年郭兆群就69岁了,他16岁开始学打舂臼,师从堂兄,至今已历时半个多世纪。
  在离家一公里远的村外,他搭了座简易工棚,每天早出晚归在那里打舂臼。所需的石料经人转运,由南安水头镇买回,花岗岩必须没有水路及裂纹,颜色和花点通体一致。这样的皮料连同运费一块要400元,但力气活的工钱还是有的,4天做成一个,售价1300元。只是里面还有其他成本,比如置办各种工具和电器,晚上回家得起炉子烧錾子,不能马上休息。
  郭兆群很认真地算了一笔账:“锯片买一片要60元,坏了只卖两毛钱,一年用掉的有两百多斤重。”
  工棚外,郭兆群戴着口罩,先用电锯把舂臼的坯切割好,而后拿起电钻配合铁錾子将石臼的槽口挖开,接着用砂轮磨平毛边。修舂臼内侧用老办法,拿錾子挖,太光滑了舂不烂米粿。他左手握錾子,右手挥铁锤,火星四溅“叮当”声起,无数的石屑飞向八方。用电砂轮磨石臼时,粉尘飞扬,郭兆群整个人笼罩在一片迷雾里,头发、眉毛和衣裤全部灰白,口罩鼻孔的位置现出两圈污黑。这样的行当累人,对作业人员的身体还有伤害。因为这个原因,郭兆群带过的两个徒弟做不到十年就洗手不干了,他自己也受尘肺病困扰,医生劝他别要钱不要命了。
  孙子来学艺,被他一口回绝,甚至连工地都不让靠近。郭兆群说,得了“石粉病”胸口痛,有时还气喘,不能用力,也不会翻石头。以前没有这么先进的工具,传统工效慢,但石匠患病少,或者程度较轻。
  

年味里的笑容


  广平周边打舂臼的人很多,郭兆群年轻时跟师兄弟们一起上门去给人家打舂臼。进村先去查看石场,找到适用的石头就在山里住下。錾子一排排打进石头,切下来后用尺子量好了画上线,一锤接一锤小心翼翼地修凿起来。为了翻动巨石,石匠们一般采取两人组合互相搭手。
  大集体时代生活苦,郭兆群没上学,他先给人打柱础石墩和石磨。石磨小,做起来体力耗费少,但是上下两扇要磨平磨吻合,还要凿出朝向不一的无数螺旋状小眼,不容易。不过价钱不菲,与做好的舂臼差不多同价。
  郭兆群还打过猪食槽,开始专注打舂臼是在农村建房多起来的1991年后。
  “那时公社不准社员搞副业,抓到了会被罚做苦工。”他只能偷偷地跑去揽活,早上从主顾的家里出发,午饭要人送,晚上回来吃饭兼修理磨损的铁质錾子。
  拥有打石器的手艺吃香,“那时木匠的工钱一天两元,我们却能拿到三元五。”回忆起往事,郭兆群的脸上不由自主地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东家上门来买舂臼要人抬,尤其人工打的没办法深掏,一只舂臼重达300公斤,需要五六个人轮流着抬。“抬舂臼就像抬新娘的花轿一样,回到家里还要大放鞭炮。”作为师傅,东家刷洗干净新打好的石臼,舂一臼的粳米粿和一臼糯米糍粑,必请郭兆群他们先品尝。
  又是新年,把散落在屋外,或者借给他人的器物拿回家中,这是大田人固有的风俗。郭兆群和家人围着舂臼打米粿,他搓揉着粿团笑盈盈地盘点:“过来的一年里,打了石臼53个,卖了近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