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文学 > 
自学“弓鼓”半世情
2019-01-17 10:05:46 林生钟  来源:1月17日《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   编辑:陈颖昕

鼓里装篾条

陈启涯打响修好的鼓

修鼓的配件


    

●采录:林生钟
  每到年前,各种各样的年货又摆上了大街小巷,市民们挑挑拣拣,洋溢出热闹喜庆的景象。在大田县城“三角亭”的街心停车场里,老木匠陈启涯拉来一车自制的牛皮鼓,他把边三轮自行车支起当鼓架,“咚咚”的敲击声吸引了不少行人驻足围观。
  

天才鼓匠


  大田民间把做牛皮鼓叫“弓鼓”,弓鼓匠陈启涯做的鼓多种多样,有大鼓、中鼓、单面鼓、带手柄的小鼓等。他的大鼓径面宽度足有1米,主要用在元宵节合村迎板凳龙;单面鼓只一面包牛皮,另一面空出来让给手抓,是“打狮”用的;带一只手柄的小鼓形似儿童玩具拨浪鼓,专用于接近闽南的吴山和济阳等乡村道士做功德。大鼓敲打后发出的声音“嘭嘭”沉闷持久,单面鼓的鼓点“扑扑”敲过即止,清脆响亮。除了卖鼓,老师傅还卖牛皮“狮头”和“回回公”“回回婆”等狮舞傩面具以及自制的牛角号,凡是节日活动所需的乐器,他的货架基本都有。
  说起做鼓往事,陈启涯的话匣子打开了,他称自己对做木匠活很有天赋,13岁自学做木桶,21岁又学做牛皮鼓,1946年出生的他已经在行业里足足做了60个年头。
  12岁时,父亲过世,母亲改嫁,姐夫还在当兵,但大他5岁的姐姐还没过门就被送进了婆家,他成了孤儿。1958年陈启涯从均溪镇的金岭村移民到县城的红星村,给大队放牛。第二年,他和乡亲们又回到了山上的村子,小小年纪就跟生产队里的其他社员一起被派去挖公路。继父是邻居,会做水桶,小启涯很羡慕,但找他讨教技艺对方却不肯传授。陈启涯来县城赶圩,遇见了在南门街卖木桶的屏山人陈美墙,这位大他十岁的大哥把做木桶的尺寸和规格都告诉给了他。没有读过半天书的小启涯记性特别好,回家找来木板自己试着做,甚至把家里唯一大木桶拆下来,然后再依葫芦画瓢一片片拼接。天生好学的陈启涯很快就掌握了这门手工技巧,不久后到各地给生产队做木桶,做好一只可盛水杀猪用的大“扁篁”能挣工钱2元。“那时,猪肉1斤才七毛三。”陈启涯自豪地说。
  会做桶再做鼓就简单了。有个从南安来收购粽叶和穿山甲的商贩“老雷”,把他介绍给集美的亲戚学做鼓。陈启涯大大方方地给师傅包了160元的红包,却只看对方做两天的牛皮鼓就跑回来自己动手,以致现在都不知道当时拜师学艺的师父姓啥名谁。那时候的160元不是笔小钱,不过,师父愿意传艺就是看在这份厚礼上。但送出去的礼想赚回来还真不容易,陈启涯说,第二年开始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破四旧”,民间文化活动停办了,做好的鼓没人买,自己也不敢拿出去卖。
  

细说“鼓”事


  做鼓要先把厚木板削成两头弯的拱形,接着与做木桶一样拼装成一个椭圆柱。鼓的高度在20厘米至40厘米之间不等,鼓面大的鼓桶高度跟着增长。板材选用本地杉木,也有的用整段梧桐木掏空而成,两头蒙上牛皮……
  做鼓最大的工作量就在蒙牛皮这道工序上。牛皮从惠安购入,耕田多年后退役的老黄牛,新剥的牛皮一领要1800元,回来后还要自己晒干。陈启涯之所以舍近求远,是怕用饲料喂养出来的牛皮不耐用,宁可价钱贵了也要找知根知底的人买。
  木头鼓桶做好后,根据鼓面的大小剪切牛皮,然后放进热锅里加药水煮熟及煮软,再刮去皮毛和二层中的肉。往牛皮的边沿钻孔,两排钻的孔有256个,用棉绳穿住蒙在鼓桶上,往另一头拉紧绷直,再用竹钉固定。小鼓从开始动工到完工,用时3天,大鼓不少于5天。
  20世纪80年代后期,农村各种文化活动恢复,大量的锣鼓等古典民族乐器重新涌现,陈启涯也重出江湖做牛皮鼓卖。1991年,每个鼓的售价仅6元。现在,他的大鼓卖1800元,中大个的卖380元,最小的也卖到230元左右,且都是顾客自己上门来求购的。2018年,从农历四月份开始做鼓,一直做到十月底,大大小小他共做了102个。
  为了让鼓用得经久,他往鼓桶里面两头装篾圈,他解释说:“竹片弓开不怕鼓板日后缩水牛皮松了敲不响。”他认识的县里另外两个“弓鼓”匠,就是因为不懂得这道秘诀,所以在本地名声不响也不自信。陈启涯还说:“反正我老了也做不动了,不怕技术外露。”
  最后的工序是给牛皮鼓上漆,鼓身木质部分一般刷红漆,不然就是刷黑漆。鼓面中心位置涂上圆形红漆,作为敲击区的提示。他对鼓的定音很老练,视顾客需求而定,要声音脆的,就把牛皮往鼓桶多紧点;想听持久沉稳的,就松一些。
  他手工制作的打狮面具同样技艺精湛,按图修剪切割,再施与油彩描红绘绿,神态逼真,惟妙惟肖。
  

卖鼓风情


  陈启涯现在跟两个儿子住在一起,他们家在20多年前再次从金岭村搬迁来城关,和其他地方来的移民一样,把住房建在离县城不远的鸭蛋山秋竹新村里。因为妻子结扎后又多次怀孕,他一辈子生养了10个子女,12张嘴全靠自学的手艺养活。回忆起年轻时的往事,日子过得的确有点苦,但陈启涯满脸堆笑,他说自己一次能够挑起两百多斤的稻谷,心里充满了豪情。
  陈启涯想到歇业不再做鼓了,起这个念头的主因除了子女们希望他好好休息安享晚年,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身上一直带着伤,眼睛不好使。
  1977年,均溪公社办企业,他被调来搞基建,后又调进“菜队”种菜、搞生产。这不是他的所长,他给领导提建议,自动请缨由其负责组建砖厂,领着一班人去烧红砖。挖砖窑时遇到了石头,有个女工往打好的炮眼里装好了炸药没有说,陈启涯不知情撬动了石头,结果引爆了雷管和炸药,炸伤了右眼。这只眼睛在永安驻军医院治疗不愈,从此再也见不到光明。
  现在,家里还剩下些没有用完的牛皮和做好的鼓,他只接收上门来找他修补旧鼓的活。每年的腊月和正月元宵节前,他准时到“三角亭”的停车场摆摊,直至把当年家中做好的牛皮鼓全部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