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外媒看大田 > 
吹着自制的唢呐送欢乐
2018-09-14 10:02:01 林生钟  来源:9月14日《三明日报》第B3版   责任编辑:颜全飚   编辑:陈颖昕


    

●林生钟/文 温欣孝/图
  “因为经常听父亲吹嗒,很小的时候我就学会了;也因为父亲给我的嗒用坏了,我就依葫芦画瓢捉摸着自己做……”8月16日中午,大田县梅山镇西坑村的农民叶清织在他租住的家具店里,向前来购买家具的客人展示手工自制的唢呐,一边兴致勃勃地伴着音响吹奏了起来。
  少年登台吹嗒下台学做木艺
  叶清织的父亲是个吹唢呐高手,年轻时逢年过节都会即兴吹奏曲子。因为唢呐发出的声音极易感染人,听到唢呐就会有过年的感觉,故当地民俗“乱琴不乱嗒”。他吹的次数虽不多,可音乐的旋律像种子一样,从此深深地埋进了儿子幼小心灵。叶清织只念到小学三年级,对唢呐的吹奏技巧却掌握得尽善尽美,14岁开始跟着附近村子的业余汉剧团出去登台演奏。
  父亲吹唢呐没有说过学自何人,但在叶氏祖籍地梅山镇的香坪村里,有很多老人会摆弄。父亲的唢呐据称也是从香坪得来的,“香坪有戏班,唢呐来自龙岩。”叶清织猜测。
  “我爸吹嗒一字一音,曲子断断续续无法连续到底。”叶清织吹起唢呐可一个小时不离嘴皮,他自己悟出了循环换气法,不需要停下来休息。在一旁的乡人描述:“那声音如泣如诉,特别容易打动人!”不惑之年的他,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态势。
  香坪村业余汉剧团是个草台班子,有人来请戏演出,演员临时拼凑。其实,当时的所有业余剧团情况都差不多,除去春节头头尾尾一个月,能够演出的机会有限,一般都是临时应邀成行的。那时的农村经济才起步,村民靠凑份子钱请戏娱乐,剧团能赚的工钱自然不多,发展不好的剧团,演员们平时各自回去干老本行。
  团里的演员叶一漂,大叶清织4岁,却是个做“小木”家具的能工巧匠,他们俩彼此投缘,“师父欣赏我的机灵劲”,叶清织说。
  第二年,小叶跟着叶一漂学打家具手艺去了。三年后叶清织出师,给家具厂当“领月薪”的师傅,帮人装修做家具“按天拿工钱……”后来他回到乡下,自己承包做起了新房子所需的全套家具,还尝试着家具批发。小打小闹了一阵子后,他看上地方的民俗活动和宗教场所,对专用道具有需求,像木雕精良的供桌、祖宗牌位,道士用的法器“五斟斗”“弯脖子小号”等,叶清织琢磨着试做。
  自制唢呐:只因本地曲调有特殊要求
  父亲传给叶清织的唢呐伴随他走南闯北,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吹奏唢呐技艺高超的艺人,当地正月里剧团演戏、元宵节晚上迎龙灯、一年四季中的各种庙会、许多农家庆丰收祈福……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举办,都离不开唢呐。叶清织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各种场合里。
  因年代久远,仅有的一把祖传老唢呐腐烂损坏了,吹奏起音乐老跑调,到市面上买新的,可吹起来调门不合本地老曲牌。于是叶清织模仿着旧唢呐的长短和粗细,自己动手做。
  唢呐主要有4个部分:哨片、芯子、唢呐杆和唢呐碗,主体部分是杆。从外形看,唢呐杆由小渐大,直径从1.3厘米逐渐扩大到3厘米,纵向竖排钻了7个孔,背后钻一个孔。
  “杆的材质多用红木。”叶清织介绍。
  先把一块长条形的硬木削刮成一头细一头粗的圆锥体,正中用烧红的铁钎烙,直至两头的气孔钻通。接着,用小刀、圆凿、刨刀等工具,慢慢将气孔扩大,成型后再将内外刮光滑,然后钻音孔。音孔距上端两指,下端4指,每个音孔大小一致。背面的孔钻在正面音孔上部的第1、2个孔的居中位置。如此,唢呐杆便制成。
  曲谱通过唢呐杆上音孔的闭合变化体现。哨子吹出的声音通过一系列的传输孔之后,声音扩大,声调高低升降有了抑扬顿挫。
  “做好一把嗒,需要一个星期左右,不断校音,经常修杆,里面的气孔也要不间断调整。”“调音用刀或者砂布要特别小心,有时打上了一层漆就会变异……”
  叶清织做的唢呐都留给自己用,他在梅山本地,县内的湖美、文江、华兴、广平等乡镇,外县的尤溪新阳镇、永安市槐南乡等地,吹奏着自制的唢呐和欢快的曲子《文串》,给人们带去欢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家家户户的客厅里扬起了欢快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