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外媒看大田
化朽为奇的三十载雕刻人生
2018-08-16 08:55:02 吴联参 陈颖昕 范亦非 来源:8月16日《福建日报》第12版  责任编辑:大田新闻网陈颖昕  

   

“南方的阴沉木、北方的崖柏、山西的麻梨疙瘩、非洲的小叶紫檀……这些都是我收集来的材料,还需要去皮、裁剪、立意、烤蜡、防腐,再赋予一定的场景,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美与价值。”在大田县均溪镇和丰村一简陋仓库里,堆满了大大小小形色各异的树根,而仓库的主人周庆寨正一边雕刻一边讲述创作根雕的过程。

    仓库隔壁就是周庆寨的房子,屋内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客厅是满满的根雕摆件,就连抽屉里也放满了他的根雕作品。周庆寨说,在闽中戏曲文化园,他还有展示和交流工作室,取名“品艺阁”。周庆寨自己创作的根雕、玉石等许多作品都陈列在那里,才真正了解到,他不仅仅局限于根雕。

    在工作室内,笔者看到墙上挂着20多张大大小小的获奖证书。他的作品《寿星》《鹤鹿同春》《五鲤朝阳》《多子多福》《鸳鸯荷花图》连续五年获得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银、铜等奖项。其中《八骏图》在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比赛中获得铜奖,这也是大田县工艺美术行业首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界最高奖项。

    这些荣誉的背后,却饱含周庆寨“心酸”而又“艰难”的艺术之路。

    1986年7月,周庆寨从永安职专土木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省一建永安分公司就职,每个月领着139元的高薪工资,日子安逸而又稳定。

    “我的内心抹不去小时候在河边捡到好看的石头,以及上山时捡到的奇形怪状的树根带给我的那种感觉。”安逸的生活下,却埋藏着他一颗躁动的心,而永安这座小城市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精美根雕艺术品更是点燃了他内心的艺术梦。1989年9月,周庆寨毅然辞去省企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开始了推皮走刀的创业生活。

    原以为,像他这样有极深造诣的根雕艺术家,多半是与世家传承有关,或师从名家。他却告诉记者,一无环境熏陶;二无耳濡目染;三无师从名家,几本从新华书店买来的书籍,几把雕刀,一间陋室,就开始了他的雕艺生涯。他先是从平雕学起,一刻一琢磨,反复与书籍上的样本对比发现错误,仔细推敲,慢慢体会,不厌其烦,一点一滴积累经验。经过两年磨炼,周庆寨的雕刻技艺逐步精进,能雕刻一些实用模具、窗花等简单物件。

    2000年,周庆寨首次参加“金三明”杯走进新世纪民间工艺展览,他的作品《天狗望月》荣获“优秀奖”。首秀的成功,给了他很大的鼓舞,更坚定了雕刻之路。同年,周庆寨在大田城区租了间店面,开起了雕刻店,虽然销售数量多,但都是小物价,收入仅能维持生活。

    2002年,闽南盛行佛像,佛像市场十分热销,周庆寨便开始研习佛像的雕刻。然而佛像雕艺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佛雕艺术极为深厚,不仅雕刻技艺要精湛,还涉及绘画、设计、书法、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佛像作品表情单一,缺乏神韵,店里生意冷清,入不敷出,很是苦恼。

    “那几年,妻子为了能让我继续做我喜欢的事,找娘家借了很多钱,平时的生活就靠着妻子在家里种的几亩农田……”说起这段经历,老周的眼眶湿润了,他还告诉记者,后来为了维持生计,他拉上自己的雕刻的物件,到公园、集市去摆摊,围观的人很多,购买的人却寥寥,周庆寨四处借钱,生活一下陷入绝境,几次都想放弃另谋生路。

    “观察,借鉴,包容,汇聚,吸收,涵纳,杂糅,出新……”周庆寨反思失败的原因,转变思路,不单单练习手上拿刀凿刻的技艺,而且还购买大量书籍,开始研究佛像的文化故事,出入于全国各地佛教圣地,观察佛像的神态,一颦一笑,认真记录下佛像的各种面部表情。

    经过一番磨炼,周庆寨刀工不仅精湛、技艺也娴熟,许多原材料一经他的手雕刻之后,都活了起来,刻出的佛像更是神形兼备、栩栩如生,描金施彩,庄严穆丽,高超技艺赢得广泛赞誉,沙县、永安、三明等周边县市纷纷慕名而来。

    “根雕,它最重要的是美在自然。你不能说先要雕什么,再去找树根,你要根据树根的形状,来想象你能刻什么。”周庆寨介绍,根雕作品的完成,要经过找根、浸泡、去皮、构思、雕刻、上漆等几道工序,这其中最难的当数构思了。为了能够找到制作的灵感,他不仅白天看树根,晚上也在灯下看,看它的阴影,看它的形态,有时一看就是一宿。

    “每雕刻一件作品时,天天都睡不好觉,但做好之后心情特别好。”周庆寨说,虽然创作很艰苦,但每一件作品问世之后那种愉悦感和成就感,却让他十分着迷。

    如今,周庆寨已名声响亮,可他仍存着“精益求精,学无止境”的想法,还时常奔赴各地参加展会,学习他人的优秀之处。

    一路走来三十余载的雕刻生涯,周庆寨以“化枯根朽木为神奇”的技艺、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象外之象”,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创新和培养新生代根艺人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