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郑宗栖)“爸爸妈妈辛苦了,祝愿我们明年会更好……”2月15日,除夕夜,大田县桃源镇兰玉村肖文泉的家里,一派喜气,一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懂事的三个孩子“以汤代酒”敬父母,许愿望。 2月6日,县委书记熊旭明到肖文泉家走访慰问 又是一年,新桃换旧符:“副副红联歌党好;声声喜炮庆春浓”,大厅里的一幅对联尤为抢眼。“今年,过得最‘扬眉吐气’了,家里一切都好,这得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关心与帮扶。”肖文泉高兴地说,2017年,他们家总收入达到了68000多元,一家5口平均年收入13600多元,算是彻底脱贫了。 这个改变可谓“脱胎换骨”。2016年肖文泉家庭收入16000多元,年人均才3300元。家里有两个孩子上大学,一个孩子上高中,孩子们上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家里经济入不敷出,生活十分困难。 肖文泉说:“我也想法子挣钱,但没有路子,也缺少资金,只能一直闲在家里。” 2月6日,县委书记熊旭明到肖文泉家走访慰问 其实在肖文泉心里,藏匿着一个消极思想。他生了三个孩子都是女孩,因为没有男孩让他感觉在村里总是“低人一等”,长期以来,也让他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勤劳苦干的精神。 “人穷穷一时,志短短一生。”精准扶贫,首要在扶志。与肖文泉结对帮扶的干部,先从思想帮扶入手,使他摒弃落后的思想,告诉他“女儿也是传家人”,只要把孩子培养好、教育好,将来的路也是一片光明。并引导肖文泉要好好珍惜,有羞耻心、进取心,把脱贫创业、养家兴业作为强大的动力,以此鞭策,扶出了贫困户的“精气神”,让贫困户“脱”去了“懒汉思维”。 2月6日,县委书记熊旭明到肖文泉家走访慰问 针对肖文泉的自身特征,帮扶干部为其打出了花卉种植、土鸡养殖、光伏扶贫等扶贫“组合拳”。将2.3亩土地流转到源农花卉合作社,又转承包种植、管护2亩鲜切花,一年收入25000多元;帮扶干部出资1980元帮助购买鸡苗200只,并由畜牧部门、养殖大户帮助提供技术指导,年收入7400多元;在当地政府和供电公司的支持下,获得银行贴息贷款,发展光伏扶贫项目,年收入2700多元…… 年初,肖文泉家里的厨房倒了,帮扶干部不仅帮助争取了上级危房改造资金10000元,还个人掏腰包帮助了1000元。后来出现了修缮资金不够,帮扶干部又借给他3000元。 这一切“点亮”了生活的希望。“帮扶干部都成了我家的‘亲戚’,只要我有事,他们都来;有他们在,我就有底气,有干事的‘冲劲’。”肖文泉说。 这一年,肖文泉家里也是喜事连连。7月,大女儿大学毕业了,在晋江找到了一份工作,月薪4700元,孝顺的孩子将第一个月工资寄给了父亲,首先还掉了修缮厨房时向帮扶干部借来的3000元。而他的小女儿,高中毕业后,也考上大学。 肖文泉说:“永远铭记党和政府的这份恩情,我对未来的生活更是信心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