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外媒看大田
《三明日报》千年仙茗大田茶
2015-11-23 10:40:52 林生钟 卢国首 温欣孝 来源:11月23日《三明日报》B4版  责任编辑:  


 


屏山茶园


    

●林生钟/文 卢国首 温欣孝/图
  

茶有吃、喝、饮、品四法,不同方法都折射着茶为国饮内涵的博大精深。

大田:上茶称“吃茶”
  

吃茶始于神农尝百草,那时吃茶不经加工,因茶的发现初为草药。如今,大田人给客人上茶仍称吃茶。在茶水里加糖,把老姜、橘皮和茶叶同壶浸泡,前者解乏、开胃,后者保健,原理和藏族同胞的酥油茶如出一辙。都市人吃法渐新,除却红茶冲牛奶,许多茶馆正风行把新鲜水果与茶叶同锅烹煮,味道甜甜酸酸、茶香丝丝缕缕,自是一番风味。

喝茶者,一杯,一壶;塞进大把的茶叶,一张报纸过半天!这种喝茶消遣、解困、去燥,常以保温杯泡绿茶居多;而饮茶最为惬意的莫过于张承志《粗饮茶》,“茶不停添,口连连啜。半个时辰后,肚里羊肉、黄油饭、热茶样样滚烫,活力才泛到头脚腰背。这时抖擞精神,跳起穿衣,垫靴马鞍已烤干,系上帽带,抓起马嚼猛一推门,冲入扑头盖地狂吼怒号的风雪之中,大吼一声:好大的雪啊!随即大步踏进风雪找马。”饥渴难耐,张口就倒,大漠饮茶的豪放,酣畅淋漓活灵活现,满足感写满了脸庞。

大田人的品茶“山海经”
  

大田位于闽南和闽西北结合部,自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延平府改属永春州后,山海文化碰撞糅合,生活习惯彼此改变,最是小资的闽南和潮汕功夫茶,也成了大田人惯常的品茶方法。茶盘、精制陶壶,加上一瓶软开水,再整些个小盖碗、小瓷杯、小滤斗,茶泡与喝都慢条斯理,细致入微。听:请君如宫、重洗仙颜、鲤鱼翻身、韩信点兵、品赏岩韵……在一大串动人的名词中,倒出茶汤一盅,分两口含在嘴里浸着舌头和牙根,待口腔酥透再慢慢咽下,像品尝、像回味,温文尔雅不急不躁,每位茶客皆神仙般品出人生境界的五味杂陈来。

大田与茶结缘近千年
  

陆羽在《茶经》里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大田唐代属江南东道福州辖地,宋为南剑州管辖,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始建于境内大仙峰的“崇圣岩”僧人,在寺院周围开始种茶。到了元代,《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的作者大田人郭居敬,在百首以“香”字押韵的古诗中写道:“伊谁贾勇武夷山,折得枪旗最擅场。战退睡魔惊破胆,救回醉士醒犹香。”这是640多年前,当地人以艺术的方式表现了对茶功用的认识。

大田山高多云雾,良好的生态环境自古出产好茶,其乌龙茶“香气清幽锐长,滋味清醇甘鲜,汤色清澈密绿,叶底肥厚软亮”,受到时人推崇。明万历辛亥年(1611年)《大田县志》在卷之八舆地志物产的货之属与木之属里,记载了境内茶树与茶叶贸易的记载。大仙峰岩寺的僧人慧满,在1612年把茶叶供作祭品,并用来招待游客。在200多年前的清乾隆时期,定居在县内东景、高星、德安、池园、西园、岬头等村汀州游民,引进和种植了“青黛”、“水仙”等茶种。在高泉、铁甲、屏山、芹阳、后坑、玉屏一带炒制青绿茶。芹阳村人因制茶工艺精湛,曾被永春、德化聘用。乾隆二十四年(1760年),《大田县志》卷三物产货之属记载:“茶,虎鼻崎者佳,可以疗病,他产为土茶。另一种实可压油”。本地老茶树在吴山乡阳春村仍有发现,老树在古树头上长出,直径0.2米,高约5米,树冠达30多平方米。

作为土特产和大田对外贸易的主打产品,茶叶在明清时期由商贩收购,挑至本县的文江或到永春装船,经福州、泉州转口运销海外。当时仅梅山一地所做的乌龙和红茶,价值就达到今天人民币的200万元,全年产茶叶近10万公斤。民国时期编撰的《大田县志》有这样的一段叙述:大田茶叶,原为生产大宗,在三十都各处,多茶山,每年采做乌龙、小种红茶,销额可万余金。自清季以来,省中茶价跌落,茶商多亏折,兼之时局影响,以致商家无敢采办,而各处茶山亦因之荒废。世事沧桑,难于言表!

大田民间茶饮料茶药方
  

循着脉脉茶香回头望,我们还得知在上世纪70年代,大田人除了直接饮用茶水,还流行自制茶饮料。手工将红茶和糖加水煮开,冷却后放进红茶菌,装入瓶子用纱布封好瓶口,数日后瓶里长出海蜇皮一般的菌膜,茶液变酸味道如杨梅汤,时间长了凝结成冻。大家根据个人的口味,调适量开水加上糖即可直接饮用。民间还用黑豆煮茶治风寒,将茶叶炒热敷在脖子上除感冒,疗效都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