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文学
艰难抉择 ·郑仁水
2014-08-29 10:52:21 郑仁水 来源:8月28日《三明日报》B3版  责任编辑:  
●郑仁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大凡读过几首唐宋诗的人,对这首诗大概不会陌生。据有关资料说,香港一家文化机构举办了一项“最受欢迎唐诗”投票活动,最后从成千上万首唐诗中选出十首。我想,如果王安石生活在唐代,这首诗也许可以成为那十首中的一首。如果是一个学子,听老师讲析过这首诗,那么,对这首诗中的“绿”字作为炼字范例恐怕也不会不知道。典出南宋洪迈的《容斋续笔》,卷八《诗词改字》中说:“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这则传闻很精彩,全诗28个字,用对一字,全诗皆活。王安石这种挑来拣去,才定妥了这个极其传神的“绿”的做法,一直视为诗人字斟句酌的范例,作家不惮修改的样板。也许,人们记住这首诗与这个典故有关。
    先前读或者给学生教这首诗,我只是觉得这首诗写得不错,读起来朗朗上口,再就是拾人牙慧地说这个“绿”字与“到”、“过”、“入”、“满”等字相比好在哪里。读至钱钟书先生的文字后,如醍醐灌顶。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也选了王安石这首脍炙人口的《泊船瓜洲》,并且还环绕着“绿”字,提出了一连串饶有兴趣的问题:“绿”字这种用法在唐诗中早见而屡见:丘为《题农父庐舍》:“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闲斋卧雨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行药至石壁,东风变萌芽;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于是发生了一连串的问题:王安石的反复修改是忘记了唐人的诗句而白费心力呢?还是明知道这些诗句而有心立异呢?他的选定“绿”字是跟唐人暗合呢?还是最后想起了唐人诗句而欣然沿用呢?抑或是自觉不能出奇制胜,终于向唐人认输呢?钱钟书先生是个学者,博闻强志,善训诂,提出了这些问题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王安石所绿的是“江南岸”,不仅在意境上显得气势恢宏,而且还实中带虚,给读者留下了相当广阔的想像空间。诗人眼中的江南岸,不是一片渺无人迹的原始大地,其间还生活着、劳作着江南人。在春风的抚慰下,江南的原野、山水绿了;江南岸上的江南人,也显示出充满“绿”意的生气。
    王安石这首诗写于治平四年(1067年)九月,宋神宗召王安石为翰林学士,意在有所重用,次年即熙宁元年春,王安石自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赴京任职,途经京口,在金山与僧宝觉会晤,并留宿一夕,是夜明月在天。此诗当是告别宝觉之后泊船瓜洲时所作。诗人将去干一番大事业,但此时他眷恋的却是他的家乡江宁。在同时所作的诗中他反复表达的是这种将去而思还的情绪,如“岂堪置足青云上,终欲回身寂寞滨”(《酬吴季野见寄》),“青溪几曲春风好,已约归时载酒行”(《离北山寄平甫》)。离开江宁后,他一路回望钟山,很是不舍,“青松十里钟山路,只隔西南一片云”(《赴召途中》)。在这首小诗中,诗人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由瓜洲而京口而钟山,诗人的心路向着家,也不用几步便到家。王安石知道京城在北地,而北地之春定然没有“杏花春雨江南”之景致,借用鲁迅翁在《鸭的喜剧》里所说的,“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一面是江南之柔美春景,骑一蹇驴过那悠哉游哉的文人生活;一面是北地之凶险仕途,何去何从,熟轻孰重?作为改革家的王安石先生不难定度。如果王安石先生真的喜欢做一个拿春天写诗的诗人,向往淡雅脱俗的诗酒生活,自然不会选择京城的。“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吟下这句诗时如果不是对宦海凶险的感慨,无疑是一句假话。或者,诗人内心曾经矛盾过?就像现在的“北漂”一族在搭上北上的列车之前,肯定在心理有过一番踌躇。
    一个不想在家乡一亩三分地上过一辈子的人可能都会面对这样的矛盾。人在异地,不仅那里的山水气候不如故乡,还要面对事业、生活的种种不顺。每每此时,“何人不起故园情?”是继续前行,还是回到故乡?这的确是一个艰难的抉择。王安石选择的是义无反顾地前行,尽管对故乡对亲情有着拂之不去的眷念,但为了自己的前程,为了自己的事业,还是选择了后者。尽管我们可以在很多诗文中读到感人肺腑的思乡念亲的文字,但骨子里还是以我的前程我的事业为重。可是,香港那家文化机构选出“最受欢迎唐诗”的十首中却有贾岛的《游子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璋的《回乡偶书》等三首属于思乡念亲的题材,而且贾岛的《游子吟》荣登榜首,这首诗有着如此强大的感染力,正是告诉人们:人生在世,无人不在羁旅之中,旅途中人固然着眼于前程,特别是名利,却不能不有所眷念,不能不保留一段热肠,不能见利而忘义,不能丧失良知人道,不能官(财)迷心窍。这大概是诗句与现实生活的差距吧!面对名利与乡情,每个人都应做出自己的抉择,尽管这是一桩艰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