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文学
钟灵毓秀文昌阁 ·林生钟
2013-11-04 10:38:29 林生钟 来源:《时代三明》2013年第9期  责任编辑:  
查找大田县现存的史料,没有发现古代直接以塔命名的建筑物记载。塔似毛笔,古人认为文峰塔和文昌阁(或曰奎星阁)直插云霄,有助于接纳天地灵气,使该地文运昌盛,科举夺魁,所以旧时的府县都建有塔。建塔据称州府5层,县级7层,大田没有塔或与这些规制和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等有关。
    明嘉靖十四年(1535),延平府和漳、泉二州析出尤溪、德化、漳平、永安四县地置大田县。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绵延,“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形地貌,使地理学上的所谓“文笔”,全由自然的山峰替代;佛道文化中的吉祥物“浮屠”不再用来镇邪;作为路标或者风景,狭窄地域视线遮挡,塔的功能失去了价值。但是塔式建筑县内有5座存世,它们纷纷被冠之于“阁”或“台”。
    “泮水桥边画阁飞,斯文到处尽依归。凌空宝气干牛斗,接席奎光近紫薇。桂籍早看程玉尺,仙郎长对护朱衣。檐头即有登云路,晴碧峰开甲榜巍。” 清代副贡杜梦耀曾如是吟咏大田县城文昌阁,诗中的“登云”和“甲榜”是两座山名,在阁之东面。
    文昌阁建于置县后的第二年,和其他的阁、台一样,均为3层木构建筑,并由官方建造。该阁是大田县1983年公布的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初建于城南赤岩,清康熙六年(1667)迁建凤山南麓明伦堂前泮池东南隅,乾隆二十年(1755)重修,其时是县城的最高建筑物。1985年,按原形迁建于大田一中校园的“毓秀园”内,主楼仍以“八卦”立基,塔式三重檐攒尖顶覆宝刹。
    阁基的平台在泮池之上,阁高14.64米,占地面积为98.65平方米。柱檐连结,外8内4,八面设4门,有木梯环壁而上。各层花窗镶雕精致,藻井八角,平板天花彩绘“双凤朝阳”图,色彩艳丽栩栩如生。阁正面悬挂金匾,由下而上分别是“文昌阁”、“云蒸霞蔚”、“笔点青云”,底层背面亦悬一匾“凌云阁”。
    文昌阁的修建历来受当地政府的重视,主体建筑几经迁建重修,始终不变其形。阁内供奉文昌帝君、魁星、朱熹像,历代文人墨客崇而祀之,并藉此以文会友,吟诗作赋。明代会元田一俊、进士田馆、廖仲,清末的拔贡范士林等大田名流,都曾留墨于此。迁建大田一中校园后,升高基座,加宽回廊,增僻大门,修复了叶片窗和菱格窗,重饰椽上龙头、凤头、彩雕,恢复了檐牙高筑的旧貌和恢宏气势。
    如今在以文昌阁为中心的大田一中“毓秀园”内,喷泉、假山、石桥,交相辉映;繁花、绿竹、柔柳,倒映池中;朗读共蛙鸣唱晚,朱阁伴学人英姿,演绎风骚。文昌阁作为大田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寄托了乡人美好的愿望,更彰显了建设者的智慧和文化艺术结晶,亦阁亦塔百代流芳。